這首詩是孟浩然所作,但卻寫下了一個自古以來學者們一直困擾的共同話題。

這首詩是孟浩然所作,但卻寫下了一個自古以來學者們一直困擾的共同話題。

找一個可以交談的人很容易,但是很難找到一個可以互相交談的人,和三五個朋友坐下來喝酒很容易,但找個知己談心卻很難,畢竟,博雅與鍾子淇的邂逅畢竟是文學史上的少數民族,否則就不會作爲傳說流傳開來。

文人往往是孤獨寂寞的,這種孤獨來自自己的內心,這種孤獨來自自己的精神世界,沒有人能理解他們,普通文人也是這樣,一些有着敏銳而獨特的思維和獨立行爲的學者更難被世人所理解,這種人有古代的徐渭,當代的王小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王小波徹底拋棄了中國思想界千軍萬馬沉默不語、死氣沉沉的現狀,於是,他站起來大聲喊叫,然而,當時的人們並不理解他的哭聲,那時,他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相反,在他死後,他的支持者如潮水般湧現,一度是文學流浪漢的他被奉爲神明。

那麼,王小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生前的狀況如何,他死後爲什麼能被這麼多人提拔上神壇呢。

1、 文學作品

文學不是王小波的謀生手段,而是他寄託理想信念的淨土,他可以走出去擁抱更好的生活,然而,他決心在這片無人關心的土地上工作,他真是個對文學一竅不通的人。

王小波在一個精英家庭長大,他的父親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他在當時的工業界很有名,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背景的王小波,也有着輝煌的人生經歷,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美國著名大學海歸碩士。

按理說,王小波有這樣的資歷,自然應該成爲社會精英,走在上層社會,過上體面優雅的生活,然而,他沒有,他拒絕了所有向他伸出的橄欖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註定孤獨的文學道路。

在最讓人沮喪的時候,王小波的生活幾乎和古人說的“一壺飯,一豆湯”差不多,即使客人來參觀,家裏連一杯水都拿不到,只能臨時出去買,不過,有了文學創作的陪伴,王小波並沒有感到苦。

總之,王小波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爲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可以放棄一切,忽視自己的未來,堅持貧窮,忍受世界的誤解和盲目,也許在他的世界裏除了他那堆手稿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了。

但理想似乎並沒有給王小波帶來人生的曙光,反而讓他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除了妻子李銀河,再也無法理解他,陪伴他。

2、 他的妻子是唯一的知己

他的妻子李銀河應該算是王小波創作生涯中爲數不多的亮色之一,況且,他的大部分生活都是灰色的。

雖然曾經的“綠髮水怪”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給王小波帶來了人氣,但當他真正把寫作當成一種職業時,事情就變得困難起來,他寄了一份又一份的手稿,收到一封拒絕信,在如此單調痛苦的重複中,王小波的生活有點消耗。

此外,爲了維護自己思想上的自由和獨立,他拒絕被同化,他沒有參加任何組織,也沒有參加任何作家協會,他幾乎遊離於主流文壇之外,孤獨而自豪地成爲文壇的流浪漢。

一句話,王小波不想聽從別人的建議,也不想被任何東西束縛,他想要一個完全獨立的思考空間和言論,正如他在作品中所寫的,他不想設定別人的生活,也不想按照別人的設定生活。

這樣的王小波很難親近人,他的寂寞註定了,以至於即使他死了,也沒有人來堅持。

3、 異常冷淡的告別會

在一個深夜,王小波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告別會顯得格外孤獨和孤獨,他一個人離開,彷彿他曾經獨自生活過。

1997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小波突發心臟病,他一次又一次地把頭撞在牆上,李銀河發現屍體時,額頭上血跡斑斑,傷痕累累,後來,一位受到無數人敬仰的大師在北京郊區一間狹小的房間裏去世,沒有尊嚴。

在此之前,王小波在文壇上還是默默無聞的,在告別會上,沒有作家來表達他的悲痛,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不知道王小波去世的消息。

一句話,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王小波的死只是一個平凡而踏實的作家的死,它就像一片被風吹走的葉子,沒有留下任何聲音,這與後來在文壇掀起的持久風暴形成鮮明對比。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已經悄然離世的王小波,有一天會增添許多榮譽,被奉上神壇。

4、 他死後,被放在祭壇上

王小波生前雖被忽視,但死後卻受到無數人的高度讚揚和追捧,他的作品在對其作品的解讀中被推向了一個越來越高的層次,他本人也被支持者捧上了神壇,這不得不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悖論。

他死後,所有從未被發現的粉絲和知己都出來了,讀王小波瞬間成爲文壇的一股熱潮,這股熱潮在圈內沸騰了20多年,但一直沒有降溫,也許在未來的日子裏它會沸騰得更厲害。

王小波的思想越來越被人理解,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沉下心來體會王小波犀利話語背後的深刻智慧,馮唐曾評價說,他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極好的開端,高曉峯說,王小波是他心中神聖的存在,文化名人不遺餘力地讚揚王小波的作品,並給他頒發了晚刊的榮譽。

其實,可以說,王小波的作品可以被閱讀和理解,這是王小波的幸運,也是中國文壇和中國讀者的幸福,因爲王小波確實是一位難得的作家,他的文筆犀利,但文筆內斂,默默地弘揚着理性、自由、獨立的精神,這是王小波留給後人最珍貴的禮物。

結論:

如果一個天才的思想比一個人快,他就會受到尊重,如果他比一個人快,他就會被排除在外,因爲沒有人能理解他的思想,從他嘴裏說出的那些富有哲理的字句,只能算是傻子的胡說八道,因此,古往今來,優秀人才往往是孤獨的,王小波就是其中之1.

不過,幸運的是,中國讀者並不落後於王小波,他死後,人們終於找到了打開文學寶庫的鑰匙,於是,王小波的思想和智慧如大海的咆哮和滑坡般迸發出來,突然間,中國讀者對王小波着迷了2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

其實,王小波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兩個字——自由,王小波從不願意活在別人設定的生活中,他不願隨大流,他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即使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他也需要遠離人羣,逃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他沒有任何抱怨,他曾經說過,一個人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他曾經寫過自己的一頭豬,然而,他寫的不是豬,而是他自己,一直追求自由的豬是王小波理想的體現,作爲一頭豬,作者挑戰沉默的大多數。

參考:沉默的大多數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