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淞沪战场之上的数十万国军在经历数月的激战后败退苏州河,虽然国军尚未完全败退,但是众人心中都清楚,上海彻底沦陷已成定局。

不过因为抗日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害怕会深陷泥潭不可自拔,于是通过德国特使陶德曼为中间人与民国政府进行私下接触,试图与民国政府达成秘密协议。

然而日本人要价太高,民国统帅部根本无法接受日本方面所提出的苛刻要求,而且在民国高层看来,列强已经注意到了淞沪战局,有望通过外交手段结束战争。

因此陶德曼与民国政府的接触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民国统帅部甚至让陶德曼转告日本内阁政府想要和谈必须答应两个条件。

其一是双方必须恢复到战前的状态,日军必须从华北以及淞沪地区无条件撤兵,其二则是民国方面不接受秘密谈判,必须公开谈判内容。

如果日本内阁政府对这两大前提无法接受,那么民国方面便只能抵抗到底,陶德曼见双方分歧太大,而且均态度强硬,深知谈判已经绝无可能,只好转身离去。

发起进攻的日军

当天,日本第四次向淞沪增兵,派出下辖有三个师团以及一个旅团的日本第十军前往淞沪战场并通过舰艇抵达金山卫附近。

日军靠近金山卫时正好天降大雾,岸边的国军观察哨根本无法对水面进行观测,而日军则利用大雾弥漫的时机在金山卫对国军发起突袭。

1937年11月5日,日本第十军在金山卫强行登陆,而此时在金山卫的布防国军只有一个步兵营以及额外配属的炮兵连。

日军前线部队

面对犹如潮水一般的日军,国军甚至拿出了风险极大的零线子母弹进行阻击,这种炮弹是将引线调到极短的榴散弹,出膛便会爆炸,近距离威力极大但很容易造成误伤。

但是即便如此,因为防守兵力的严重不足,金山卫仍旧在短时内被日军攻陷,如此一来日军便对位于苏州河的国军主力部队形成了夹击态势,直接威胁到了国军后路。

实际上在淞沪会战刚刚爆发之时,民国统帅部便为了防止日军迂回包抄,在上海到南京沿岸各处布置重兵防守。

登陆的日军部队

但是随着淞沪前线国军部队的伤亡日甚一日,长江沿岸的守备部队大多都已经被调往一线战场,因此等到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之时,国军的长江防线已经形同虚设。

事实上如果不调用长江防线的守军,淞沪前线战场很有可能早就已经全线溃败,届时情况并不会比日军突破金山卫更为乐观。

而且在淞沪会战爆发之前,民国统帅部曾多次对金山卫进行勘察,认为此地水位太浅并不适合登陆作战,就连德国军事顾问团都认为日军不可能突袭金山卫。

国军前线阵地

金山卫的失守令国军前线总指挥陈诚大惊失色,如果不能在日军彻底截断退路前撤离,本就已经士气低落的国军很有可能会彻底崩溃。

然而就在陈诚请求撤离到后方的吴福线组织防御之时,民国统帅部却表示列强已经召开会议商议介入调停一事,如果此时撤出上海则会影响民国在谈判桌上的地位。

因此民国统帅部下令让陈诚在苏州河再坚守三日的时间,而这一决定引发的后果对于前线国军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

日军前线阵地

1937年11月9日,陈诚正式下达撤退命令,但是日本第十军指挥官柳川平助已经派遣熊本师团攻入昆山,彻底阻断了淞沪前线与后方的联系。

本就大败而归的国军部队很快便陷入了混乱之中,数十万国军部队全线溃败,在日军的追击之下国军主力伤亡惨重,就连被称为“黄埔太子”的胡宗南都仅以身免。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大东亚战争全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