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过,已经进入“天凉好个秋”。身体经过炎夏的折腾,到了秋天,可以说是应该好好休养了。对于“湿气”这种一年四季都存在的问题,在休养中,我们更要特别注意。按照中医的理论,百病皆由“湿”起,生活中的各种小毛小病多数是因为体内的湿气引起的。

很多人认为春夏的湿气比较重,其实在秋天这个季节,因为天气比较干燥,很多人还会吃一些冷饮、寒性的水果,导致湿邪入体。另外,由于秋天胃口大开,很多人开始大朵快颐,食用过多重口味的食,增加了脾胃负担,影响了水湿代谢,也从而加重了身体的湿气。所以秋季是肠胃病的高发季节。

此外,很多人在夏天养成了晚睡、熬夜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秋季,导致睡眠不足,使身体各功能下降,都会加重湿气。

秋季,天气转凉之后,一些关节疼痛、四肢湿疹、乏力懈怠等症状,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湿气惹的祸。

湿气又是个很难去除的东西,每天都会如影随形的伴着去,想去除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也纳闷,平时生活习惯也挺健康,湿气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内湿:脾胃虚弱。我们知道脾主要是主运化的,我们吃进去的五谷也好,水果蔬菜也好都含有水分,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水湿,这个水湿都靠脾来运化。有些人脾先天虚弱,也有些人后天脾胃没保养好,脾不能运化水湿,就在体内形成内湿了。

外湿:外湿的形成就很多了,比方说像平时洗澡时身体没擦干就穿衣服,很多人在入秋之后还喜欢洗冷水澡,喜欢吃油腻肥厚的荤菜,肉生痰,这也里痰也会形成痰湿。很多男性贪凉,常年喝啤酒、冷饮,女性在月子期间受了风受了寒,也有些是因为长期住在潮湿环境里。

还有上班族的“通病”----久坐不动,缺少运动,也是湿气缠身的重要原因。

十人九湿,基本上是十个人九个体内有湿气,无非是湿气重与轻的差别。所以防湿、祛湿要趁早,如果发现自己身体有这几处地方发白,那说明湿气已比较重了,要赶紧祛湿。

舌苔发白。舌头是中医里观察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最明显部位。平时我们照镜子时可以多观察一下,如果舌苔又白又厚,或者齿痕舌,都说明体内有湿气,并且这湿气已相对较严重了。

脸色苍白。脸色苍白的情况有多种,比方说经常熬夜晚起、黑白颠倒的人因为长久晒不到太阳,脸色会显得苍白没有血色气,另外,贫血严重的人或者术后失血过多的人等都会出现脸色苍白现象。排除这些情况,如果脸色苍白、并伴有精神差、手脚绵软无力,脸上动不动长很多痘痘、痤疮等,那么,说明体内湿气也较严重了。

湿气重当然要及时调理了,否则长久以往,身体状况会越来越糟糕。平时说到祛湿,很多人都会想到红豆加薏米,这当然是个非常不错的食疗,但还有两样“白物”,祛湿效果比薏米还强。那就是——

白扁豆

白扁豆很多人并不熟悉,也很少食用。《本草纲目》时说它“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也就是说,白扁豆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一般人群都适合食用,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多吃一些白扁豆,还可以健脾和胃。

虽然白扁豆有很大的食用和药用功效,但并不建议生吃,它含有的凝集素,有一定的毒性。除了生吃之外,白扁豆的食用方法还是有多种多样的,可以和粳米煮成粥,也可以和猪骨炖汤,也可以炒熟后制成粉冲泡等。都能起到补脾胃、和中化湿的作用。

白茯苓

茯苓是一味比较常见的药材,它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也早被大家所熟知了,甚至有很多地方用茯苓特制成糕点,既美味又有利于健康。它最大的作用其实是能调理痰湿、补中健胃。

★茯苓加淡豆豉。淡豆豉味辛,归肺、胃经,能疏散表邪、发汗解表。做法:取茯苓适量淡豆豉适量,水适量,煮沸后当茶饮,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茯苓双豆祛湿汤。既然白扁豆和茯苓都是祛湿强物,那么两者也可以一起搭配使用。材料:炒扁豆、茯苓、赤小豆各适量,加几片陈皮、和瘦肉一起炖,再加几片生姜。

做法:把茯苓、陈皮洗净,生姜切片备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净,浸泡数小时;瘦肉洗净切大块。将所有材料放入大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加盖后隔水炖2小时,即可调味食用。

除了这以上这两白物外,要祛湿气还要多运动,清淡饮食。

运动:无论哪种运动,如果能微微出汗的话能加速把湿气排出体外。当然运动的时候,避免受到风寒,否则会适得其反。很多缺乏运动的人经常感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越是这样也越不想运动,可是越不运动,这说明体内瘀积的湿气也越多,恶性循环了。

饮食:饮食讲究均衡,少荤多素尽量清淡。脾主运化,那对它来说,越是摄入清淡的食物,越能运化通畅。对脾胃来系统来说,它们直接关系到营养和水分代谢,如果长期吃不易消化、高油、高脂肪的东西,脾胃的负担可想可知。久而久之,就脾湿了,进而脾胃功能虚弱。另外,如果平时烹饪一些寒性食物的时候,比如像苦瓜、海鲜等应放入葱、姜来降低寒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