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陶器篇-62#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世界博物馆——陶器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图:伊朗彩陶碗,伊朗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五联体陶罐,汉代,广东省博物馆藏)

上篇说到:古代陶器有五大要素:年代、色泽、纹饰、器型与质地,其中“器型”是因为古人在生活中对陶器的用途有着不同的需求,故而制作了各种形态的陶器,如碗、盘等食器,鬲(li)、甗(yan)等炊器,以及存放干果和调料的联体陶器等,如上图中的五联体陶罐。

今天,咱们接着说陶器的“器型”——盛装逝者灵魂的“魂瓶”,也称堆塑罐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青瓷堆塑罐,西晋,南京博物院藏)

什么是堆塑罐

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形似坛状的青瓷器,因其罐上堆塑有各种装饰物而得名“堆塑罐”,又名魂瓶、谷仓罐等。

严格说堆塑罐不属于陶器它是一种青釉瓷器,因其由汉代的五联罐发展而来,故归在陶器器型部分联说。

五联罐最早流行于汉代,期初只是人们用来盛放干果与调料的一种盛器。随着年代的推进,其形态与用途不断地在演变(实际上,联体器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存在,至秦汉时期已有双联、三联、四联…八联等多种联罐、联盒以及联盂等形式,但以五联罐延续的时期最长,且形态上的演变最大)。

五联罐通常由中间一罐与周边四罐的形式组成(见图2),后期在其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先是中间罐变大渐成主罐,器身增高,四周罐缩小变成主罐肩、颈部上的装饰罐(上图);之后,四小装饰罐逐渐被各种鸟雀、走兽、人物、亭阁以及佛像等堆塑所替代,直至四小罐彻底消失;至吴末西晋时,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需求的改变以及陶瓷器烧造技术的进步,一种新器型——堆塑罐渐成气候。

(堆塑:是指以捏塑、雕贴与模印相结合的手法在罐体上塑以人物、鸟雀、走兽、亭阙等装饰物的立体装饰技法)

(青瓷堆塑罐,西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堆塑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堆塑有各种仙人、瑞兽等形象的装饰,下半部分为罐体,罐体部分也有少量堆塑装饰。

堆塑罐是三国两晋时期盛行的陪葬明器。当时的社会有着“事死如生”的丧葬习俗,人们认为人死后往生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而活着的人希望逝者在那个新的世界里依然能够享受到像今生一样的生活。因此,人们把逝者生前所喜爱的物件、用具做成明器陪葬于墓穴中;另外,人们还会放上类似于谷仓一类的陶器,以期逝者能在往生的世界里衣食无忧、吉祥安乐,谷仓罐因此应运而生。

(青瓷堆塑罐,西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早期的谷仓罐只是简单的堆塑装饰。之后,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谷仓罐越做越复杂,各种堆塑不断增加,上部罐体的高度也因而不断地加高。至晋代,谷仓罐已成为当时成型最复杂、装饰手法与内容最丰富的陶制明器,以致后人称其为“堆塑罐”。

青瓷堆塑罐上的人物与楼阁装饰(上图,局部)

青瓷堆塑罐,西晋,南京博物院藏。

青瓷堆塑罐上较为复杂的人物、飞鸟、神兽与亭阁装饰(上图,局部)。

(青釉堆塑罐,西晋,上海博物馆藏)

也有人称这些“谷仓罐”为“魂瓶”,也即盛放死者灵魂的器物。其理由是,在有些谷仓罐的腹部、罐身以及四角楼阁中有一些孔形的小洞,而先人们之所以在罐体上设计出这些小洞,是因为罐子本身是死者灵魂的栖息之地,先民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飞离躯体,但只要躯体在,灵魂终究会再回到躯体从而得到重生,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从而设计了这些孔洞。由此,魂瓶作为陪葬之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青瓷堆塑罐,西晋,南京博物院藏)

堆塑罐作为三国与晋代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产物,随着厚葬之风的消褪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反映出的社会习俗、文化背景以及工艺技术却为后人了解那一段历史提供了实物史料。我们在其中不仅看到了当时人们的衣装风貌,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亭台楼阁、院落房屋的建筑特色。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咱们下期见!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百家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