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年輕人羣體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影視內容也開始試圖挖掘、觀察當代青年人的生活觀念、情感態度,並探討其社會價值。2020年第四季度優酷即將推出《我們戀愛吧2》和《同一屋檐下》兩檔聚焦青年生活的慢綜藝。前者以戀愛交友的形式,展現當代女性最真實的生活、情感狀態;後者則全面圍繞當下青年的生活、社交,揭露社會競爭下的生存焦慮,有望與年輕觀衆進一步產生共鳴。***記者獨家專訪《我們戀愛吧2》製片人張紅巖,《同一屋檐下》總導演黃斌,試圖在觀察類慢綜藝扎堆、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狀況下,探討該類型的破局方式。


《我們戀愛吧2》海報


劇式慢綜與年輕人產生共鳴


今年《我們戀愛吧2》在男、女素人共同生活的空間上做了些“文章”:選擇回字形公寓,拆掉了屋頂,每一層的不同生活狀態,觀衆都可以同步且清晰地觀察到。你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第一層的泳池邊上,一男一女坐在那裏聊天;第二層一個姑娘獨自做着晚飯;第三層有三個人一邊盪鞦韆一邊喝酒;第四層一個男孩孤獨地彈着吉他……不同的情感關係、內心狀態,在同一幅畫面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張紅巖看來,此次在場景上的突破是希望“上帝視角”的觀衆擁有更具沉浸感的體驗。作爲素人情感觀察類綜藝,《我們戀愛吧》不像偶像劇一樣擁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更多是通過素人一個真實的眼神、舉動,一次試探或者內心的忐忑,展現年輕人真實的情感和社交態度。而觀衆也會在觀察節目細節的同時,代入自己就是小屋裏的某個人,或者思考當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做。


近兩年,市場中出現了大量情感觀察類“劇式慢綜”,從《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到《我們戀愛吧》《同一屋檐下》。對於該類型流行的原因,張紅巖將其歸結於“代入感”。當下的年輕人非常注重內心情感,但面對人際關係又往往“當局者迷”。此類節目可以讓他們站在第三視角,通過觀察別人的生活、情感,反思自己嚮往的生活樣態。


例如《我們戀愛吧2》更大程度淡化綜藝編劇思維,也沒有強烈的戀愛導向,素人在十多天的相處中可以以開放的態度接納每段關係,友情也好,愛情也罷,自然而然產生的最真實的情感鏈接。而他們從陌生到相知,從不投入到無法抽離的相處過程,也幾乎復刻了每一位當代社會青年正在面對的社交關係,讓觀衆代入,這些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劇式慢綜就是都市男女青年的社會縮影。”


 《我們戀愛吧2》海報


此外據數據顯示,近兩年一線城市適婚男女比例懸殊增大,優秀適婚女性越來越多;而在外界對獨立女性刻板印象加劇,女性社會價值日益提升的狀態下,女性大量的內心情感又缺少有效宣泄。在張紅巖看來,情感類慢綜通過對女性生活狀態的挖掘,以觀察員講述自身閱歷輸出不同的情感觀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適度緩解社會女性在感情上的焦慮和迷茫。


而讓觀衆持續沉浸於觀察類慢綜藝,也離不開現實生活的急速與慢綜的“慢”形成了精神上的反向彌補。黃斌認爲,目前拼搏在一線大都市的年輕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交通快,網速快,甚至戀愛分手也快。在一切越來越快的節奏中,大家急需抓住“慢”一點的事情,給自己喘息的窗口。而觀察類慢綜便抓住了年輕人想宅、想懶、想拖延的心理,也可以說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但我們會利用這個所謂‘逃避’的窗口,通過對年輕人生活的展現,比如年輕人普遍存在的‘懶癌’、‘拖延’、‘喪文化’、‘頹廢’、‘社恐’等,探討他們的生活困惑;同時以他們逐漸的改變,例如奮鬥、共情、自我約束力等等,給屏幕前的年輕受衆帶來積極的影響,彌補他們生活和精神上的缺失。”

    

打破僅聚焦“婚戀話題”的扁平化


類型同質化,是“劇式慢綜”遇到的最大瓶頸。自2018年《心動的信號》推出,大量情感觀察真人秀入局,主體框架都是幾位素人同住一個屋檐下談戀愛,由明星組成觀察員在棚內推理素人的戀愛關係;且相似的“婚戀”話題幾乎令大部分觀察節目“殊途同歸”,例如單身女性似乎可被外界觀察到的只有戀愛和婚姻,節目對年輕人真實生活樣態的展現也陷入單一、扁平化。


《我們戀愛吧》在第二季試圖從場景、觀點輸出上實現突破。第一季節目,素人身處於相對封閉的郵輪上,“孤島效應”加速了親密關係的產生。而第二季則改爲主打“戀愛假期”概念,邀請年輕人們相聚海南,完全脫離原本的生活,實現連續十五天的朝夕相處,首先在情境上讓觀衆和嘉賓都更加輕鬆。


 《我們戀愛吧2》海報


在話題探討上,《我們戀愛吧2》也更注重女性情感的挖掘。根據第一季的觀衆調查,此類節目的大部分受衆是18歲到24歲的年輕女性。該人羣正處於對感情比較渴求,但沒有完全形成成熟婚戀觀的階段,“她們更需要多元化、真實的觀點探討去彌補情感焦慮。”因此這一季固定觀察員的男女比例爲2:5,其中包括伊能靜、黃聖依、金子涵、戴燕妮、張純燁、鄭爽等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觀念的女性。


女性觀察員不僅情感更爲細膩、敏感,且善於捕捉細節,“而且我們認爲,女性更願意傾聽女性對感情觀的解釋,就像跟自己的姐妹一起看節目、磕CP一樣。觀察員姐姐更容易說到她們心坎裏。女性之間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有共鳴。包括我們的女性觀察員涵蓋各個年齡層,也是希望一定程度上去彌補不同年齡女性在情感上的思考角度。比如‘女性到底要不要爲年齡自卑’,‘愛情是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等話題,不同年齡都會有不同理解。” 


《同一屋檐下》則試圖打破“婚戀”話題桎梏,將觀察樣本放大至社會青年羣像,嘗試提出“共享生活”的概念,讓生活經歷、原生家庭、個性觀念極具差異化的年輕人一起生活30周,通過這種偏“社會實驗”的方式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感碰撞,關注都市年輕人的迷茫、思索、奮鬥和成長,並試圖解決年輕人的部分痛點。


在這檔節目中,觀衆可以看到20歲學習表演的女大學生,如何爲了成爲一名優秀的演員,在底層廣告片演員的生存困境中掙扎,沒日沒夜地拍卻依舊樂此不疲;所謂的“富二代”卻選擇自負盈虧,艱苦創業,每天給自己安排非常周密的計劃表並且嚴格執行;還有 “大齡被催婚代表”、“青年創業者代表”、“新興行業從業者代表”、“普通社畜代表”等。黃斌稱,《同一屋檐下》希望通過這些截然不同的年輕人的生活樣本進行一場“社會實驗”,展現年輕人的學業、就業問題;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以及“媽寶男”、“啃老族”等現象;小鎮青年在大都市努力融入卻始終格格不入的生存狀況等等,如何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同一屋檐下》海報


 劇式慢綜的內核是“共鳴生活”


“棚內觀看討論,戶外紀實拍攝”的模式發源於日本,《改變人生的一分鐘深刻佳話》《人類觀察學》等日本無厘頭觀察綜藝仍是當下市場的主流。2013年隨着《我獨自生活》開播,韓國也掀起了一陣觀察綜藝熱潮,接連推出了《無論如何要上班》《暑假》等高分節目。日韓慢綜爆款逐漸增多,而縱觀中國綜藝市場,一年十檔左右的數量也證明該類型未來或將成爲綜藝發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搶佔風口,並作出差異化的優質慢綜藝,張紅巖認爲無論市場如何“跟風”,紮實的好內容永遠都有人買單。“情感類慢綜藝更多是偏腰部的內容,還是要看能否留住更多觀衆,是否能把社會問題引出,並給觀衆啓發。當內容不匹配觀衆需求的時候,它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張紅巖舉例,慢綜最無法取代的就是“沉浸感”,如果節目僅停留於“觀察”,無法代替觀衆發聲、探討,這類節目將失去競爭力。因此素人引發的話題質量、觀察室對話題的討論深度,決定了此類節目的存活,“可能節目形式未來不會有太大改變,但話題上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比如跟着女性情感觀的變化、當下社會話題的變化去調整,更好的呈現當下年輕人的樣貌。”


黃斌也分享了他的思考。慢綜藝或許需要各自探索新的突破,才能抵抗審美疲勞。例如《嚮往的生活》通過增加飛行嘉賓的人數和頻次來調節節目節奏,帶來新鮮感;《親愛的客棧》第三季朝“職場化”方向演變;《同一屋檐下》則用劇式製作的全新模式,來試圖對觀察類綜藝進行破圈。“觀衆對內容可能已經不滿足於故事性較弱的瑣碎日常生活了。我認爲觀察類慢綜藝或許可以往劇情化、故事向增強的方向發展。真實的生活呈現纔是最重要的元素。”


而作爲內容平臺,優酷也將在《我們戀愛吧2》《同一屋檐下》後繼續開發慢綜藝的內容賽道,深耕女性情感和青年生活,不斷深入洞察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和新型社會關係,滿足年輕人多樣化綜藝內容的同時,傳遞享受生活、期待生活的觀念。正如黃斌所言,觀察類慢綜就像生活的窗口,像短暫的虛擬“時空穿越”體驗,觀衆可以從觀察、思考別人的生活時,找到生活中被自己忽略的情感、想法和感受,“重新找到內心的平靜,然後更好地出發去面對生活。”


***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