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季稻最低收購價上漲1分錢 農業農村部:信號意義大於增收意義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回覆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代表建議時,再次提及雙季稻每斤最低收購價較上年上漲1分錢。新京報記者通過梳理近幾年的稻穀最低收購價發現,2020年雙季稻最低收購價的上漲,是稻穀價格逐步走低背景下的第一次上漲。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本次收購價上漲所釋放的穩糧信號意義,比實際上的經濟意義更大。

9月份是稻子成熟的關鍵時期。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每年9月,是南方主產區中晚秈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今年的收購價格其實早在第一季度就公佈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五部門確定早秈稻、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分別定爲每斤1.21元、1.27元,均比上年提高1分錢。

我國從2004年開始在稻穀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至今已有16年。新京報記者通過梳理歷年稻穀最低收購價格發現,2015年以前,雙季稻最低收購價穩中有漲,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漲幅約在每斤0.03-0.18元之間。而在2015年以後,雙季稻最低收購價開始逐步走低,跌幅在每斤0.02-0.1元之間。2020年的雙季稻最低收購價可以說是16年來,漲幅最小的一次,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最低收購價連跌多年後的首次上漲。

有農戶談及,這樣的小幅上漲對於農民增收影響不大,“每畝地多賣10多元錢”。那麼實際上,1分錢的漲幅究竟有何意義?新京報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獲悉,本次提高雙季稻最低收購價的信號意義遠大於增收意義。

“政策其實是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它相當於是一個指揮棒,也能釋放出咱們重農重糧的信號。”發展規劃司相關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今年由於受到疫情影響,很多政策可以說是特殊年份的特殊舉措,“都是希望在疫情情況下,起到一個穩糧的作用,所以說上漲雙季稻最低收購價的信號作用比經濟作用更強。”

“這一分錢對於個體種植戶的意義或許不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信號的釋放對象不僅是農民朋友,也包括國內外的社會輿論,“還考慮到咱們國家把糧食穩住了,也是對社會做貢獻。當時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可以說不僅僅考慮到了農民增收的問題。”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