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拍摄的槐树诗社活动场景,诗社成员在陈劳生(右一)家的后院一起讨论诗歌。四川省西充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华社成都9月22日电(记者王迪)沟谷纵横、气候温润的四川省西充县又迎来了丰收季。而退休教师陈劳生收获的是一本有35名作者、以故乡命名的诗集——第七期《槐树诗词》。

“不同于种庄稼,我的产出是无形的,不能吹糠见米。但只要‘学生’们能写出诗,还能出本书,我就觉得值了。”陈劳生说。

82岁的陈劳生是西充县槐树诗社的社长。在这群以农民为主体的诗歌爱好者里,他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他是发起者、是老师、是主编,也是筹款人。

根据中国2018年公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国致力于用5年时间让农村变得更加富裕、宜居和文明。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9月16日,陈劳生在槐树诗社活动室门前。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4年前,陈劳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西充县槐树镇。他曾经在这里教了25年书,后来到湖北十堰工作多年。返乡后,因为他爱好诗词,也主编过诗词刊物,有人提议他接手槐树镇一个名为《夕阳》的诗歌刊物,他欣然应允。

那时《夕阳》还只是槐树镇一个退休教师协会的内部刊物,每期只有薄薄一两张A4纸。

“不管是《夕阳》还是后来的《红枫》,名字听起来都有点哀伤。另外,退休教师的人数有限,经费也很困难。”陈劳生回忆说。

几经努力,陈劳生争取到槐树镇政府一万元的资金支持。2017年,他以立夏吟诗会的形式发起成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槐树诗社,并把原来的那份诗歌刊物更名为《槐树诗词》。

“田沟山野庭葩,醉度度春风,岁岁清嘉。大嫂飞锄,阿哥引水,妹娃机驾拖拉。撵鸭鹅奔浪,嘎嘎叫,溅起波花。”在诗社成立当天,他用这段诗表达内心的喜悦。

2020年5月19日拍摄的由陈劳生主编的乡村诗歌刊物《槐树诗词》。四川省西充县委宣传部供图

陈劳生每个月举办一两次诗歌讲座,讲如何赏析和创作诗词。他组织诗社成员一起参观公园、观察插秧,还“布置作业”让他们了解一些当地地名的由来,从乡村生活中寻找诗歌创作的灵感。

如今,30多人的诗社一半以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此外也有退休干部、教师和商人。他们绝大多数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不少人小学都没读完,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7岁的农民蒲德伟为了能辅导上小学的孙子,决定加入诗社。“辅导不来的时候,我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痛苦。”他说。诗歌重新点燃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他在一首诗里写道:“老师站在讲台上,教室充盈智慧光。甘露今滋书海里,老翁喜变少年郎。”

如今,陈劳生主编的《槐树诗词》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投稿的作者里有11岁的小学生,有86岁卧病在床的老人,也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他每期通常能收到500首以上的投稿作品,结集出版的已超过2000首。

直到现在,陈劳生仍然亲力亲为,每出一期都要把初稿带到40公里外的西充县城打印和校对,而不领取任何报酬。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做一件好事,就要做到底。”他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