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的玉石雕刻圍繞的是當時的文化,所以帶有時代的意義。而現在的雕刻則有更多自由的發揮空間,無論是在和田玉還是翡翠的雕刻中,越來越崇尚的是簡約,簡化複雜的雕刻,從而更加體現出玉石自然天成之美,這也就是所謂的“少即是多”。

其實玉石雕刻和建築美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圍繞傳統文化而提取現代元素所進行的設計。從複雜到簡單,甚至是“斷舍離”都是“少即是多”的體現,其實最早是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不是留白而是提煉精華,“多”不是擁擠而是豐富。用中國的美學來解釋其實就是一種自然的空靈與寂靜。

王朝陽大師在雕刻作品中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少即是多”,他是這樣說的:“想要理解少即是多,看看唐詩宋詞你就明白了,短短的幾十個字卻將宏大的空間如一幅畫在腦海一樣的展現出來。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十個字而已,你能感受到的空間有多大?如果用一篇文章來描述哪怕一千字也沒有這個意境,未必說得清晰、準確、壯麗,描繪的詞語越多反而很難讓人遐想。

就翡翠玉雕而言,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大部分雕刻都是填滿的,比如:蝴蝶,豆角、樹葉、如意等,很形象化,一看就知道雕刻的是什麼題材,除了紋飾自身表達的意思,根本沒有想象的空間美,而這樣的雕刻很難生動,畢竟條條框框都在,這些複雜的雕刻其實就是典型的“多而無味”。

想要玉雕作品達到“少即是多”的層次,其實對於玉雕師傅而言要求是很高的,首先需要有一定的閱歷,尤其是對生命需要有自己的感悟和見解,不是像常人一樣去思考問題,需要升級一個維度,從空間上去思考,看到玉石自身的美,從而昇華這樣的美麗,把自己的想法高度提煉然後在玉石上完美的展現。

雕刻師在動手的過程,也是和玉石對話的一個過程,古人云“石之美者皆爲玉”,玉石是石頭的精華,每一塊玉石都帶有自己的紋理,這是大自然賦予的,那麼只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和提煉才能將玉石渾然天成的美完美演繹,加上雕刻師傅給予的深度,那麼這一件作品纔會留有更多豐富的想象空間,在一滴水中見大海,一顆砂中見宇宙。

就如上圖的這一件作品,看似無形卻能讓人第一眼非常舒服,將翡翠靈動的特性完美展現,覺得這塊翡翠好看,但是具體哪裏好看呢?來自原石自身的魅力。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但是把玩在手慢慢品讀,真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通過不同角度的欣賞,能感受到的是光在翡翠上的流動,這就不需要刻板的形象來表達,因爲複雜的線條會阻礙這樣的韻味美,所以玉石自身的能量會如同生命的釋放一般,讓你感受到材質和光影的美感。

雕刻也如生活環境一樣,做加法太繁雜,做減法磨去那些沒有必要的東西,留白的空間反而讓人感到心靈舒適。玉石有自己的紋理,在億萬年運動中的軌跡,本來就很美,何須破壞性的修飾?稍加整磨,讓它以道法自然的形態出現,不是更好嗎?

人生有太多的重複遇見,如果能遇到不一樣的玉石,反而會更容易心動。世間每一塊玉石都是不一樣的,只有將玉石最真實的材質美感稍加修飾,才能最淳樸的表達出人們對於美一剎那間的那種感動。

本文自於珠寶鑑定師媛媛原創,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