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自唐代创立之后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作为其选拔制度为优秀的“状元”,自然是天之骄子,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形容科举状元所带来的的巨大收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及第之后,创作了这一首名句来抒发他科举考试入榜之后的喜悦。的确,科举入榜,不仅仅是带来荣誉,更重要的是自身与家族命运的改变。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状元及其家族都能够因此兴盛。清代道光皇帝钦点的武状元牛风山后裔就过得相当悲惨。他的后人牛师静一直坚守在明月坡上建立的状元府,至今水电未通,以乞讨为生。他的后代为何沦落如此呢?

在明月坡上乞讨的状元后裔

在河南古成皋县的明月坡村,有一个著名的乞丐牛师静。他的祖上是清代道光皇帝钦点的武状元牛风山。在现在虎牢关西的南屯村饮马沟里,还有一副牛风山的壁画。

牛师静居住的地方是他们祖先所建设的状元府。牛凤山被钦点为武状元之后,一时间风光无限、村里破旧的老房子很显然已经不符合他的身份。

村里一齐出力给牛风山修建了一座府邸,这边是后来的状元府,它依山而建,有四十一个孔洞,三十多个房间,是当时凤月坡最大的房子。

听这村里的人讲,牛师静今年七十岁,膝下没有儿女,独自居住在深山里的状元府。那里没有通水电,以乞讨为生。

虽然说是乞讨,但牛师静却从不主动向人要钱,把政府发的补助金给了村里需要救助的人,自己一个人从不花钱,到那里有一口饭吃就行。

村里的人对牛师静的为人评价很高,他为人友善,对别人总是笑脸相迎,和村里人的关系很好。每逢佳节村里的人们开荤庆祝时,都不会忘记这个独自在状元府生活的寂寞老人,将自己的一部分饭菜和不用的被褥送与他。

牛师静家族的兴始

牛师静的祖先曾经出现过两位进士及第的显赫人物,其中牛师静的先祖牛风山曾考取道光十三年一甲第一名,中状元,后来一路攀升,官至总兵。

历史上记载牛风山为人随和,中状元返乡之后从不骑马,见到街坊四邻笑脸相迎,先到长辈也是磕头问好,非常的谦虚,在当地深得民心。

明月坡牛氏家族在牛风山之前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牛风山是让牛氏家族兴盛起来的第一人。进士及第后,他在虎牢关中带领当地的民众一起对抗捻军,并出资重新翻修虎牢关,得到朝廷的赞赏,封为武功将军。

后又调任至甘肃任凉州中营游击、追加副将军。因训练部队,护边有功,晋升为总兵,为四世一品封赠。

其大儿子牛思瑄也在书法界享有极高的地位,他在楷书书法方面造诣极深,其文章更是得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赏识。他曾经为康百万家里献牌匾,后来这一块牌匾也被称之为“中华四大牌匾之一”。进士及第之后,进入翰林院工作。

牛风山父子一文一武,享誉当时的文武两届,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当时名极一时的大家族。

牛师静家族的没落

时光流转,盛极而衰。腐败的清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人们推翻。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在1905年被废除。随着时间的流逝,牛氏家族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曾经富丽堂皇,宾客源源不断的状元府邸,如今已然是人去楼空,残垣断壁遍布其中,一片萧条。诺大的府邸,只有师静一人独自居住在其中,这里无水无电,便以乞讨为生。

事实上,牛师静身上还是继承了牛氏家族的文学气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经考取了大学生自身还写了一手好字,也算一个知识分子。他的精神好像受到过巨大的打击,因此才会上街乞讨,沦为乞丐。但具体什么原因,却也是不得而知。

已经七十多岁的牛师静至今没有结婚,膝下无儿无女,孤独寂寞。他穿着自己缝制的衣服,背着破旧的行囊,一年四季以乞讨为生。有时候为了能吃上一顿饭,要来回走上四十多公里,而且他只乞讨吃的,从不跟人要钱财。

牛师静还有几个兄弟,之前他们一起居住在状元府邸。只不过在时间的摧残下他的兄弟相继去世。在金钱方面,牛师静看的一直很淡薄。他没有接受政府的补助,将救助金留给了真正需要的人。而他自己则很知足,能有馒头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

牛氏家族的具体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牛氏家族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牛风山的后人都搬离了风月坡,去寻找更好的未来,也有像牛师静这样固执的老人,慢慢的成为时代变迁的弃子。

小结:

牛师静的遭遇,无疑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不管曾经如何显赫,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威力。纵观老人的一生,不禁让人感叹世事的变迁。以前总是说人生坎坷,然而当真正的仔细品味起来却又无比的苦涩。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名扬海内的显赫家族,而如今却又剩的多少呢?

牛师静固然无法改变这一境遇,他所能做的只是坚守这片土地、以及牛氏家族最后的回忆。而牛师静也因此获得了心灵上的宁静,这样远离尘世喧哗的世外生活也不禁让人心神向往。

曾经牛氏家族的辉煌,此刻付之于人们的茶余闲谈之中,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传奇落幕,也算是另一种的永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