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76城財政收入近六成負增長,這些問題需要警惕了

最近有媒體統計: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通過對其中176個地市今年前7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統計梳理發現:近六成負增長,20城下滑幅度超過10%。

在176個地市中,有102個負增長,其中有20個城市下滑幅度超過10%,可見地方財政面臨的壓力之大。

城市財政收入負增長有兩種類型兩大原因

這些城市公共預算收入出現負增長,主要有兩種類型兩大原因,既有暫時性原因,也有歷史性原因。

一類是處於疫情中心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城市,影響它們的主要是暫時性原因。比如年初疫情中心的襄陽、十堰、荊州和武漢,位居後四位。這些城市負增長的原因衆所周知,“封城”或者“準封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外經濟活動凍結。隨着抗擊疫情、經濟恢復取得決定性“雙勝利”,通過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經濟交流等手段,會恢復原有的活力,即“滿血復活”,回到原來的位置。

另外一類是一些能源重化產業爲主的城市,以及部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城市,也出現負增長,這更多是歷史性原因,包括陽泉、鄂爾多斯、呂梁、鐵嶺等。比如柳州以汽車工業爲主,車市行情對當地經濟和財政影響大。泉州以紡織鞋帽爲主,疫情之下,此類消費也受到較大影響。

後面這一類,主要是歷史性的問題。它們結構單一問題的扭轉,更需要從長計議,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把經濟結構重新調整過來。

非稅收入增加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通過對28個城市前7月非稅收入增速梳理發現,有19個城市非稅收入實現增長,佔比達68%;有21個城市非稅收入增速高於稅收收入增速,佔比高達75%。其中,有8個城市的非稅收入增速超過了20%。

非稅收入,包括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非稅收入過高,會增加企業和民衆的負擔。

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分析,部分地方非稅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原因之一是部分非稅收入跟經濟關聯度不緊密,因此該收入受經濟影響小一些。有些地方加大非稅收入徵管力度,比如開展專項檢查,帶來了相關收入較快增長。另外一些地方則通過增加地方國企上繳利潤、變賣資產等方式來增加收入。這些分析一語中的。

比如,今年以來,安徽黃山市財政局通過提高非稅收入收繳執行水平、全面採用“非接觸式”業務辦理模式等舉措,1-8月份,黃山市完成非稅收入460342萬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非稅收入累計完成290101萬元,爲年度預算的72%,較上年同期增加9420萬元,增長3.36%;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65228萬元。

各城市要更加重視“內循環”

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於經濟。

今年前7個月不少地級市財政收入負增長,這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客觀反映。有什麼樣的經濟結構,就有什麼樣的財政結構。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1998年和2008年。

要增強地方財政實力,目前的機遇就是要抓住“以內循環爲主體”的新對策。

此次“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應對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穩定之計。它有兩大特點,一是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來擴大內需。一般認爲,我國內需在GDP中的比重過低,居民收入過低,6億多人的月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這種情況如得不到改善,要想通過內需持續擴大經濟規模是很困難的。

二是提高創新能力才能更有力量地融入世界競爭。此次華爲芯片斷供事件,就說明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不掌握核心技術,就難以在競爭中穩操勝券。“內循環”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5-10年的臥薪嚐膽,在“卡脖子”領域有更多的自有核心技術,在高端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取得盈利。

從地級市來說,要有自己獨有的創新領域,而不能面面俱到,缺乏拳頭產品、核心產業。

最近,有媒體報道,從2005年華爲公司項目投資落地東莞松山湖以來,15年間,華爲創新效應不斷釋放,覆蓋從源頭創新到產業落地全鏈條的“創新森林”在松山湖悄然生長: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及平臺加速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雲集,優質企業不斷孵化;30名院士、48個省市創新科研團隊、10萬名各類創新人才來此築夢;以華爲終端爲龍頭的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如今已發展成數千億元規模的支柱型產業。

東莞利用位於廣州與深圳之間的區位優勢,搭建平臺,增強創新能力,土地的GDP產出能力不斷增強,就說明了此類城市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東莞在輕工業的基礎上,高端創新能力也是無可限量的。

三大領域將成中國經濟的主戰場

通過今年抗擊疫情,可看出,三大領域將成爲中國經濟的主戰場:經濟建設、環境保護和健康保障。

各大城市可以在這三者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通過抗擊疫情,人們越來越感覺到健康的重要性。

比如,湖北省的恩施州,雖然製造業不夠發達,但是,海拔高,空氣好,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大都可以發展避暑基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地方,大都可以發展避霾基地。好的空氣、涼爽的氣候將成爲獨一無二的資源,特別適合老年人養老。

這些生態資源,吸引了對健康保障有興趣的投資者。今年7月23日,恩施州利川市政府與成都一家公司簽訂西蘭卡普國際康養度假區項目投資協議。擬投資107億元,將西蘭卡普項目建成華中地區高品質的旅遊、康養、度假目的地。

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創新力度,各大中城市積極尋找適合自身優勢的產業,才能夠縮小城市之間的經濟差距與財政差距,讓廣大民衆有好的收入,地方有好的產業,這樣,經濟面貌纔會有煥然一新的機會。

葉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鄭亞鵬 SN2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