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纪晨

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有祭拜关公的习俗,关公身上的忠、义、信、智、仁、勇,代表着中华儿女对英雄人物的渴望,流露出人民百姓向往忠义的情感。9月15日、16日,大型民族交响乐作品《关公颂》在山西临猗关汉卿大剧院首演。《关公颂》由76岁作曲家景建树创作,并由他担任两场首演演出的指挥。

作品发扬关公精神

据文献记载,关公故里为山西解梁县,即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当地的解州关帝庙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多年来,运城当地始终希望通过关公故里,带动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去年,运城市委宣传部计划推出一部以关公为题材的音乐剧,并找到作曲家赵季平出谋划策。赵季平了解到,在运城音乐家协会下有一支民族乐团,于是建议他们创作一首民族交响乐作品,并推荐了祖籍是运城闻喜的作曲家景建树。恰好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强也是山西运城人,于是景建树决定为张强量身创作一部琵琶协奏曲。

今年3月,景建树开始在运城进行创作采风,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运城的13个区县,走到哪里都详细询问并做记录,一个月下来写满了一整本。之后经过两个月的创作,《关公颂》完成了。

排练磨砺音乐人才

运城音乐家协会民族乐团成立于2012年,是一支非职业乐团,平时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他们中有医生、教师、村官、工人、农民……年龄最小的乐手20多岁,最大的乐手超过70岁。这样一支民乐团怎样才能把《关公颂》演奏下来呢?景建树从8月8日开始,每天晚上指挥、带领乐团排练,即便是周末仍然坚持排练。排练过程中,景建树为大家讲乐理、讲音乐发展、讲历史,乐手们受益匪浅。最终经过35天的系统排练,乐团将整场演出的7部作品全部拿下。

由于运城音乐家协会民族乐团只有70名乐手,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景建树邀请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共同参与演出。他表示,也希望通过这次邀请顶级民族乐团的加盟,让地方乐团开阔眼界,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李春勇介绍,此前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没有和业余团合作的先例,但帮扶地方乐团也是职业乐团的职责之一。而且乐团与景建树有过合作,深知他办事认真负责,愿意破例合作。两个乐团对这次合作都很重视,广播民族乐团各声部的首席都参与到这次演出当中。

演出熏陶地方观众

9月15日晚,《关公颂》在临猗关汉卿大剧院完成首演。引子“赞”,表现中条山上耸立的61米关公雕像,刻画关公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第一乐章“义结桃园”诉说刘、关、张在桃园举酒结义的场景,深情演绎“义”所赋予的真情实感,同时抒发关公对家乡的热爱。第二乐章“勇冠三军”,首尾两部分均在引子部分的“雕塑主题”基础上展开,表现关公义除恶霸、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战争场面。中间部分在第一乐章“抒情主题”的基础上展开,表现关公对故乡的回望。第三乐章“夜读春秋”采用新的慢板主题,不仅刻画关公在寂静深夜品读《春秋》的场景,展现他“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形象,同时深入关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复杂心情。第四乐章“忠贯日月”前半部分是对战争场面的描述。演奏第一遍时表现关公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水淹七军”,反复时却是关公败走麦城、壮烈牺牲的场景。后半部分“沉痛的行板”,抒发关公壮烈牺牲后,人们对他无限地、沉痛地哀悼,以及对关公义大过天、虽败犹荣的崇敬之情。尾声“颂”勇往直前的快板,抒发当代人对关公精神的理解,用关公精神鼓舞现代人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品的一大亮点是,除琵琶主奏外,还有六把琵琶协奏。通过7把琵琶的合作,作品充分展现战争场景中的打斗场面,在抒情时又将深切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琵琶演奏家张强因故无法参与作品首演,于是推荐了他的学生、青年琵琶演奏家张雅迪担任琵琶独奏。

作曲家韩兰魁评价:“这部作品既不是西方协奏曲的结构,也不是中国传统的线性结构。融合了当地的蒲剧元素,但完全不是拼贴,一听便是中国味道。气势磅礴,又婉转动人,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关公形象。作品是景建树对于家乡情感的一次爆发。《关公颂》绝对是一部能够留得下、传得开的音乐作品。”

这是头一次有大型音乐演出在运城上演,演出在当地引起极大关注,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只为能得到一张门票,一睹《关公颂》的风采,整个运城市民的热情都被这部作品点燃了。临猗关汉卿大剧院今年4月刚刚落成,剧场经理感慨:“这是我们剧院自运营以来,关注度最高的演出。由此可见只要有好的演出,观众是愿意走进剧院的。在古典乐普及上,我们才刚刚开始。”运城市宣传部部长王志峰也找到了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让当地人民高雅起来,高兴起来。”

- THE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