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化思想发展的高峰,诸家学派竞相兴起。针对乱世,各家学派都有各自主张,为使各国君主采纳自己的治国方略,各派代表人物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后世统治思想儒家也是如此。当时儒家和其它思想流派一样,只是一种普通思想,并未有任何特殊地位。孔子为让各国君主采纳儒家思想,更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但效果甚微。但孔子并未到秦国,为何秦国能统一六国?

孔子为实现其主张,周游列国

孔子在古代社会被无限抬高,历代统治者都称其为“至圣先师”。然而春秋时期,也就是孔子自己生活的年代,却没有君主采纳其建议。因此,孔子只得主动出击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推销其主张。

除过齐、楚两个大国,孔子周游的其它国家,诸如卫、宋,蔡等都是小国。到战国时,这些小国都被团灭,不复存在。孔子辛苦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主张还是无人采纳,最后只得重返鲁国。孔子晚年几乎已经放弃政治追求,专注于著书立说,但其心爱的弟子接连早逝,对孔子打击很大,孔子不久也郁郁而终。

实际上,针对孔子往往会产生一个误区,孔子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但孔子没有到过秦国,秦国也未采纳儒家思想,为何秦能统一六国,而不是其它国家?实际上,秦能统一和儒家没有关系,孔子主张也不能帮助秦始皇打天下。

秦统一是大势所趋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秦国的统治者为秦惠公和秦悼公,这两人并非雄才大略的君主。此时的秦国并非后世秦国,虽经秦穆公努力,秦国国势短时间内增强,但之后却迅速下降,依然被东方诸国视为“蛮夷”。如果秦国君主想要有所作为,第一要务就是富强。很明显,儒家倡导的仁义并非君主急需,不符合国君需求。

到战国后期,已经可以看到各国历史发展趋势就是统一,当时实力最强盛的诸侯国就是秦。秦能从蛮夷一跃为强国,离不开商鞅变法,实际上就是采纳法家主张治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全民皆兵,平民也有合理的上升渠道。依据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爵位和军功挂钩,出身变得不再重要。就这一点,就极大提高军队战斗力。

当时也有其他诸侯国任用法家人物变法,也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是其它国家的变法,虽说措施也和秦极为类似,却没有彻底实行下去,遭到国内世袭贵族的发对,变法被迫中途夭折。历史发展趋势是统一,唯有法家主张变革和统一,法家是顺应历史的思想。法家措施如果能够彻底实施,就会让整个社会拧成一股绳,政令上通下达,国家实力快速增长。秦国正是做到这一点,才能灭六国统一天下。

但是为何秦靠法家取天下,最终却短短十五年而亡?儒家在先秦未受重用,却能统治后世几千年?

三、法家和儒家思想对比

先来看看儒家的主张,恢复西周礼仪文明,重建等级秩序。春秋本就礼崩乐坏,诸侯僭越,原有的等级逐渐瓦解。现在孔子要求重建礼仪,就是要求诸侯王重新对周天子称臣,已经尝到权力滋味的君主,又怎会心甘情愿交出权力。

除此以外,孔子要求诸侯王做到仁,也就是自身贤德,爱护百姓。诸侯王当时最大的威胁就是敌国入侵,敌国入侵需要强大的军队去抗击,还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因而,仁并非诸侯王所急需。一旦新的王朝建立,孔子的仁德主张,却能帮助统治天下,法家的严刑峻法却会催生逆反心理。

并非孔子主张有问题,只是儒家不适合先秦那个时代,法家却能顺应时代变迁。到了后世,儒家不断改良,改良后的儒家却能起到统治地位,影响封建王朝几千年。孔子未入秦,却也不妨碍秦统一六国,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结语:儒家思想虽说是汉以后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其在春秋战国并未有过人之处,也不符合各国君主的诉求。乱世之中,各国变法追求的第一目标就是富强,唯有法家能实现这一主张,因此不论是魏、楚、或者是秦国,都采纳法家主张。但是法家能够帮助秦国夺天下,却没有帮其守护天下,后世改良的儒学却能实现法家所不能,成为历朝历代治国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