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时期,曹操集团的主将之一夏侯渊被杀,一度使得局势动荡,如果不是曹操及时从关中发兵进入汉中,那么刘备可能就趁势拿下汉中,曹操也就没有时间迁走汉中大部分百姓,刘备也就得到了一个可以作为前进基地的汉中。

夏侯渊战死于前线,而随同其战死的还有他的一个儿子,夏侯荣,历史记载他战死时才十三岁,在看到父亲战死后,不顾左右亲兵反对,冲入了刘备的大军,战死于阵容,可以说不亏为夏侯渊的儿子。

我们不妨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去探讨一下夏侯荣之死的谜团,他可能就像历史记载那样,因为父亲战死不愿离开战场,也可能是亲兵并未保护好夏侯荣所导致的结果。

首先说一下,导致夏侯荣战死的原因,也就是夏侯渊战死的过程,可以说夏侯渊的战场指挥并未有太大的问题,但值得商榷的就是,身为主帅,自己身临险境,被刘备抓住了机会这件事了。

在刘备发动汉中之战的初期,夏侯渊坚守阳平关,刘备久攻不下,所以说刘备并行险招,不在围攻阳平关,而是直接突进,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摆出进一步攻取汉中腹地的态势。

夏侯渊是不敢怠慢的,因为刘备此法的确是有些激进,但是同样也是有高回报的,一旦刘备进入汉中腹地,汉中留守兵力不足,那么刘备就可以夺得整个汉中,那样的话,困守阳平关对于整个战局就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说夏侯渊选择不再坚守,主动出击去围攻刘备的打法并非错误,当时夏侯渊和张郃联合,在东南两个方向设下营寨,遏制刘备继续向汉中腹地的进攻。

在定军山之战中,我们后世熟知的是,夏侯渊分兵驰援张郃,导致自己被刘备大军突袭,战死于阵中,凡事背后都有其道理,夏侯渊分兵是有道理的。

《三国志.张郃传》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

《三国志.夏侯渊传》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也就是说张郃是在难以独自抵挡刘备大军的进攻后,夏侯渊下选择分兵救援张郃的,这也是必须的,因为张郃与夏侯渊联合设立营寨,为的就是遏制刘备继续东进,如果张郃的营寨被攻破,那么防线就被撕裂了,导致的结果就不是夏侯渊所部被张郃溃败影响一起溃败的问题了,而是刘备无论是继续追击曹军,还是直接进去汉中,都占据主动权的问题了。

但问题是夏侯渊在自己兵力不足的时候,为何亲自去救火?当时的情况是,刘备在成功令夏侯渊分兵后,焚烧了南围的鹿角,也就是大营前面的拒马,当时用以堵门,阻止行人通过,后来用于战斗,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并可杀伤敌人。

《三国志.郭淮传》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

当时郭淮是夏侯渊的司马,司马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但是恰巧因为他生病了,没有随夏侯渊出征定军山,结果就是夏侯渊亲自去大营前线救火。

可以说在战前规划的时候,刘备有想过诛杀夏侯渊吗?我可以很确定,根本没有,夏侯渊是曹操集团在汉中兵团的最高统帅,刘备听从法正的计策,只是引诱夏侯渊分兵,之后集中兵力击溃夏侯渊镇守的南围,以此打开局势。

在混乱的战场上,如果夏侯渊没有亲临前线救火的话,即便刘备集中兵力击溃了夏侯渊所部,但是也不会伤及夏侯渊性命,是夏侯渊自己非要去救火,导致了被刘备一波突袭所杀。

可见对于当时夏侯渊来说,他坚持亲自带兵去救火,目的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稳住军心,从刘备对张郃大营的猛攻可以看出来,为了争夺汉中,刘备是下血本的,甚至是不考虑伤亡的。

刘备所部如此汹涌的攻势,夏侯渊在兵力不足之时,如何抗住刘备的进攻,那就是出现在一线部队的将士面前,打仗嘛,打的就是气势,也就是靠着将士们的一股莽的劲头,什么战术战略,都离不开一件事,那就是部队敢于打,脱离了敢打,再好的战术战略都是扯淡。

个人认为当时夏侯渊可能是看到了前线将士出现了军心动摇的迹象,所以他率部亲自去救火,结果给刘备送去了一份大礼,毕竟刘备一开始可是没想着能够诛杀夏侯渊的,在夏侯渊救火的时候,身边护卫不足,被刘备集中优势兵力,一波带走了。

而在此战中,夏侯渊年仅13岁的儿子夏侯荣也死在了阵中。

《三国志.夏侯渊传》汉中之败,荣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难,焉所逃死!'乃奋剑而战,遂没陈。」

这里就提一下曹操集团的一个传统了,那就是多有子侄亲戚随军出征的情况发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迎接天子后,征讨张绣的战争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于张绣反叛时战死的事情。

《三国志.武帝纪》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可见这个传统延续到了汉中之战时,此时曹操集团依然是最强大的实力了,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夏侯荣冲入刘备军阵的时候,为何没人阻拦?

按道理说,历史记载的源头都是参与历史事件的人口头叙述或者文献纪录,那么谁知道夏侯荣在生命最后时刻说过的话。

当时夏侯荣的亲兵都劝说夏侯荣赶紧走,因为夏侯渊已经战死,曹军群龙无首,必然混乱一团,此时除了逃命外,大部分将士是没有其他选择的,但是夏侯荣不肯,拔剑冲入了刘备大军的军阵,并战死于阵中。

那么把这段历史流传下来的就应该是当时夏侯荣身边的亲兵了,但问题是,一大帮精壮的亲兵,为何没有把夏侯荣揽下来,他仅仅是一个13岁的孩子,历史记载中,他也不是什么身形巨大,勇武过人的将领,身边众多亲兵会眼睁睁目送着夏侯荣去送死?

按照当时的军法,夏侯荣战死,他身边的亲兵应该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吧,也就是说能够让夏侯荣活着对他们是有利的,又怎么会有夏侯荣杀入敌军军阵战死的事情呢?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夏侯荣的亲兵被其忠孝之心打动,跟随夏侯荣杀入了刘备大军,之后有侥幸存活的人,把这段事情流传了下来,还有一种就是比较阴暗的了,那就是夏侯荣的亲兵根本没有保护好夏侯荣,夏侯荣也不是自己自愿冲入敌阵的,他的战死没有历史记载中那么英勇。

按照当时的情况,夏侯荣很有可能在夏侯渊战死后,曹军大乱之际,因为各种原因死于乱军之中,他的亲兵为了减轻自己罪责,编出了一个夏侯荣是自己冲入敌阵的理由,这样虽然不可以完全免除自己的罪责,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己的罪责。不然的话,夏侯荣的亲兵有一百种办法可以把夏侯荣拉回去的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夏侯渊传》《三国志.张郃传》《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郭淮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