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二戰時期各國陸軍的單兵頭盔質量,美國的M1型頭盔是二戰公認的質量最好的鋼盔之一,美軍士兵二戰的陣亡率較低,很大程度上跟美軍的裝備的鋼盔有關,美國的鋼盔厚度要比蘇聯和德國鋼盔厚度,高出三分之一,其優點就是堅固,厚重,但缺點就是普遍比其他國家的鋼盔要重上許多,導致美軍很多士兵在戴鋼盔時都不太喜歡扣上釦子,因爲扣在釦子也不等於是安全,即使敵軍步槍子彈沒有擊穿美軍的M1型鋼盔,但巨大沖擊力也是足夠把士兵的脖子撞斷,能夠真正做到化險爲夷的情況是鋼盔被子彈打飛了士兵頭顱還在,這一點尤爲重要,所以二戰時期美軍就是利用這一點技巧在戰場上作戰時帶鋼盔幾乎都不繫上釦子。

M1鋼盔非常實用,在美軍給予盟軍的裝備中也是極受歡迎。它被當成煮飯鍋,洗臉盆甚至當成凳子,特別是當時的中國士兵少數能拿到美械的鋼盔都顯得格外珍惜,總體而言比英軍那頂晃晃悠悠的大草帽造型的鋼盔要可靠得多。實戰檢驗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現在美軍部隊中一名叫查爾斯.泰勒一等兵機槍手的身上,他剛開始以爲自己是不幸的,因爲他抽籤成爲了美軍第一批衝上諾曼底灘頭的登陸部隊,而第一批往往代表的是九死一生,等於給後面同伴偵察下德軍的火力如何,但查爾斯.泰勒一等兵,他作爲一名機槍手是勇敢的,他毫不畏懼的衝上諾曼底灘頭,也毫無意外近距離捱了一發德軍迫擊炮的炮彈,查爾斯.泰勒在被炮彈的衝擊波掀開幾米遠之後,重重摔在了沙灘上,他覺得頭部一定是中彈的,他能感覺一股刺熱疼痛感,於是從容的閉上了眼睛,很快醫務兵衝到他跟前替他檢查傷勢,解開他的頭盔後發現,迫擊炮的彈片是卡在鋼盔之上,查爾斯.泰勒的頭部儘管是在流血的,但最終檢查也只是皮外傷而已,彈片並沒有徹底飛入查爾斯.泰勒的頭部之中。有時候人就是這麼幸運,但查爾斯.泰勒的幸運所在是在於當天他戴了頭盔參加戰鬥,沒有頭盔他必死無疑。

而說亞洲的日本陸軍的頭盔,卻只能要膚淺兩個字概括,日本二戰的頭盔分別是90式和98式,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90式了,這種鋼盔採用碳素鋼製作,厚度僅爲1毫米,全重1公斤,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日本90式頭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日本士兵的陣亡率,因爲日本的頭盔不僅質量差關鍵還十分的惹眼,日本關東軍期初頭盔上面的大五角星,是有上色的主要爲黃色,這就給了蘇聯狙擊手練靶子的機會。

在蘇蒙邊境一覽無餘的草原上,日本士兵的頭盔在看太陽底下閃着金黃色的光芒,隨着佐官的一聲令下發起了衝鋒,當時日本士兵是不管頭盔性能這麼樣,反正衝得上勇士,衝不上壯士,最終由於諾門坎戰役日軍士兵的巨大傷亡,導致日本開始放棄繼續生產90式頭盔,並且改進後頭盔稱爲98式頭盔,其厚度增加到兩毫米,主要裝備一線參與作戰士兵,包括甲級師團,和主要後來主要跟美軍作戰的海洋師團等,而中國戰場日本士兵裝備頭盔比例只佔三分之二,有一些甚至不裝備。

裝備98式頭盔日本士兵。

日本的98式頭盔整體上,要比90式頭盔可靠的得多,但裝備的部隊也是十分有限的,這跟日本人當時作戰性格有關,他們熱衷於武士道的精神的集體衝鋒,面對死亡毫無畏懼,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士兵每到絕境,都是以自殺性衝鋒作戰作爲戰役失敗的結尾的,面對這樣性格軍隊,他們會重視頭盔防禦性?會在能夠保命的細節上,進行最大程度上關注和改進?這樣想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對於日本士兵來說就是一種恥辱,一個日本軍人怎麼可以爲了戰場能不能活命而斤斤計較呢?所以日本鋼盔實際上只是他們裝飾品而已,被美軍和英軍士兵稱之爲惡魔的頭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從日本軍人的臉上永遠都不看到當戰爭結束時,他們倖存下來後,臉上掛着有劫後餘生的笑容,不僅在真實的歷史上,還是在以日本軍人角度拍攝的電影中,日本對於二戰戰敗的態度永遠都是以受害者面貌,展現在了世人面前,他們總是一副可惜,不甘樣子來展現他們對戰爭失敗的態度,不管是《硫磺島的家書》還是《永遠的零》《吾爲君亡》這些電影所展現出來視角都看不出日本人對發動戰爭失敗後的一絲絲懺悔和對生命本質意義上一絲絲尊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