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9年也就是公元1920年,山西军阀阎锡山为了扩充军事实力,在太原大兴土木,兴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山西兵工厂,内有炮厂,设山炮、野炮、重炮三个分厂,安装大批德国进口火炮制造设备。该厂武器型号均以试制成功时间编号,聘有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炮专家杜尔华等指导火炮设计制造。

阎锡山

山西兵工厂仿造的日本“38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可达7000米,但射角限于30度以内,在山地作战不大适用,为了适应山西地形,阎锡山要求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具有45度射角的管退山炮,并且结构要简单,省工省料。炮厂于是采用上海兵工厂制造的克虏伯式山炮炮身,速射山炮炮闩,38式山炮炮架,集三者为一拼凑成取名民12式步兵炮,最大射程5000米。(管退炮是指发射炮弹后炮架不动,只是炮管在炮架上后座一定距离,然后利用液压气体制退复进机的推力,将炮管退回发射前的位置,使之仍然处于待发状态)

山西炮厂生产车间

12式步兵炮原来设想可以不配备驮骡,但由于在山地运动有困难,还得使用驮骡机动,于是又另行制造了架退后膛曲射炮,才实现不用驮骡的要求,称民14式步兵曲射炮。此后阎锡山认为山西的地形决定了迫击炮更为适用,下令民12、14式山炮停造。14式最高月产曾达30门,先后共造百余门,民12式只造出数十门。迫击炮轻便易造,又能曲射,阎锡山便命大造迫击炮,先造口径75毫米的,后造82毫米的,最大射程3200米,还曾造出150毫米的重型迫击炮。

山西炮厂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抗日战争前还仿造了德国105毫米能驮运的重型山炮和88毫米野战炮,均可曲射,最大射程山炮8000米,野战炮11000米。原计划各造30门,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重型山炮才造成24门,野战炮12门,均被用于山西忻口会战,以猛烈的炮火给侵犯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这座本为军阀扩展个人军队兴建的兵工厂,第一次起到了保家卫国的作用。

山西炮厂生产的防空武器

抗日战争爆发前,山西炮厂设计生产能力每月为:山炮30门、野战炮8门、重炮4门。据统计,从1936到1937年共生产14式山炮40门,12式山炮200门,野战炮150门,重炮24门。凭借山西炮厂火炮的大量产出,晋绥军拥有了相当不错的支援火力,阎锡山还向其他军阀出售火炮,即赚到了钱,又广结了人缘,阎老西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博物馆内陈列的山西炮厂火炮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山西炮厂遭日军侵占。除少量设备事先成功被抢运转移外,其余设备物资均落入日军之手。日军将这些制造设备运往其本土和伪满洲国的日本军工厂,原厂仅保留了有限的维修能力。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重建了制造厂,复用1932年的旧称“西北机车厂”,该厂仿制日本“93”式山炮成功,将其命名为“36”式山炮,其月产量达到20门。但与全盛时期相比不论是品种还是产量均衰退严重,曾经辉煌一时的山西炮厂一去不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