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器晚成出自於《老子》一書,原句爲:“大器晚成;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其中,大器指的就是大才,而大器晚成是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人數不勝數,今日瀚海跟大家說幾個中國史上大器晚成的人物。

崔琰畫像

一、首先,大器晚成有一個相關的成語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崔琰,他是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該人從很小時候就有一個愛好――喜習武藝,因此顧此失彼,忽視了個人的文學修養。跟身邊的同齡人很不一樣的就是,他到了23歲纔開始讀《論語》、《韓詩》等經典,方求師學習。

幸運的是,他的辛勤付出並沒有白白浪費,他慢慢成爲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某次,他因爲盡忠勸告袁紹不要縱容他的士兵胡作非爲而被袁紹賞識,被封他爲騎都尉。

崔琰畫像

後來,崔琰跟隨曹操,榮升尚書。曹操想立曹植爲嗣子,而崔琰大膽勸諫,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鮮爲人知的是,曹植與他的關係更加親近,曹植是他的侄女婿,但是他剛正不阿,絕不容許曹操廢了規矩。

除此之外,其實崔琰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很有遠見和慧眼。他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的堂弟,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他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姜子牙劇照

二、講完了袁紹的故事,瀚海再來說說姜尚的故事。

相信大家對他都不陌生,姜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呂望”。民間有兩句與他相關的俗話,一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二是“太公八十遇文王”,這其中的第二句頗有一種他大器晚成的意味,傳聞中姜尚72歲才被拜爲國師。

他出身貧寒,但胸懷大志,欲要達濟天下,於是乎一直勤苦學習,孜孜不倦、求賢若渴般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寄望着終有一天能夠大展宏圖,爲國效力,爲民解憂。他年輕時勞碌奔波,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直到垂暮之年,才遇到自己的伯樂,得到了施展畢身才華的機會。

姜子牙雕塑

他在輔佐周文王期間,運籌帷幄,爲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國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其爲國師,尊稱他爲師尚父。而他也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三、再比如劉邦手下的頂級謀士酈食其。

酈食其本來在秦國有着微小的官職,類似於現在的基層管理員,主要任務就是給政府看大門,做着現在六十多歲老頭的事情。

酈食其劇照

說他胸無大志吧,他六十歲的時候卻突然扔了自己的飯碗,要出去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華。於是乎他投奔了劉邦,成了劉邦衆多謀士中的一個。當時有七十座城池的齊國國王田廣就被酈食其的一張嘴給說服了,要投降劉邦。

只可惜,酈食其的這一功績完全被韓信給破壞了,對於酈食其僅靠一張嘴就佔領一個國家的本事,韓信很是不服,趁着齊國沒有防備下令攻打了齊國。結果可想而知,齊王下意識地認爲酈食其在欺騙他,命人將酈食齊烹殺了。不過酈食其確實爲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酈食其劇照

瀚海說:

正如孟子的文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器晚成的人往往都是經過無數來自於外界和自身的挫折和磨難,會受苦,會受委屈,等到時機一到,便以某種脫胎換骨的方式重生,完成自己的夢想與執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