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2级校友李晓东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出生于1985年的他,首次提出多级流度控制驱油方法与理论,并配套研发了相应体系,保障了在高温高盐的苛刻油藏条件下的采油驱油工作。他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20余项,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青年科技人才的风采——

坚持学习,实践中磨炼本领

从2002年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学习,到2012年7月油气井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李晓东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他常常告诫自己:"博士只是一个学历,并不代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认识,使他一直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参加工作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这种认识。

科研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经常了解现场实际,持续保持学习状态。李晓东跟着书本学理论,跟着导师学经验,跟着师傅做实践,只为了尽可能多学一点、再学一点。他始终认为:也许下一个知识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靠着这股子学习的劲头,使他快速掌握了油田开发中用到的多项专业技术,明确了现场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下一步科研攻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主创新,推动成果转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油田对含油污泥处理非常重视,李晓东负责的《污泥填充凝胶颗粒的研制与工业化应用》项目,研究采用将含油污泥代替搬土制备凝胶颗粒调驱剂,形成参数可调的系列产品,成本降低15%以上。他研究了适合不同类型油藏组合调驱配套工艺,形成多种集成技术,提高凝胶调驱覆盖油藏规模,投入产出比1:1.9。

李晓东还首次提出多级流度控制驱油方法与理论,通过不同注剂、段塞大小、用量的优化组合,实现"多剂协同",并配套研发了系列新型流度控制体系,适应不同类型油藏需要,确保三次采油驱油技术能够满足中原油田高温高盐的苛刻油藏条件。针对普光气田开发中的难题,先后研究形成高含硫气井防漏喷安全技术、复合溶硫解堵技术、环空保护液"一井一策"体系优化及联合装置除臭钝化化学清洗技术,为普光气田高产稳产提供了坚强技术支撑。

"没有效益的技术就是死技术"。李晓东坚持以效益开发为目标,在科研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在将新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他常年驻扎现场,无惧严寒酷暑,坚持现场指导。据不完全统计,李晓东的新技术已在不同类型油藏中规模推广应用上百井次、累增油上万吨、创效数百万元。

以身作则,带动团队建设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读书期间,李晓东早早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于大四时正式成为党员。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感染、带动团队成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效水平,涵养优良作风,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攻克制约油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2019年4月,李晓东作为中原油田的唯一代表,奔赴洛阳,与陈俊武院士面对面座谈,近距离感悟陈俊武院士的家国情怀、务实作风、担当精神、高尚品格,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石油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近年来,李晓东借助"博士团队创新工作室"平台,以"学科融合、人才互补"为理念,聚焦油田增产稳产的生产难题,引领不同专业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效,通过技术集成解决根本问题,力争形成科研攻关集成化、人才培养多元化、成果应用效益化的科研力量。在他的引领和带动下,团队的业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团队中多人职称得以晋升,他的团队多次获得中原油田"工人先锋号""油田党员示范岗""优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政治坚定、品行过硬、能力突出、实绩优异"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晓东表示,他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团队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弘扬进取精神,作出更大贡献!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校友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