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國240多年僅16年沒打仗 美國何以成爲最好戰國家?

新華社發表的《蓬佩奧涉華演講的滿嘴謊言與事實真相》一文中提到,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在2019年的一次演講中說,

美國在建國後的240多年曆史中僅有16年沒有打仗,堪稱“世界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

歷史上,美國參與或發起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極多,但真正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戰爭只有三次。即建國的獨立戰爭、反抗英國殖民的美英戰爭以及廢除奴隸制的南北戰爭。

二戰結束後美國主導發動了幾十場戰爭和軍事衝突: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1961年的豬灣登陸、 越南戰爭,1985 年入侵格林納達、1986 年空襲利比亞、1989年出兵巴拿馬、1991年海灣戰爭、1995年索馬里軍事行動、1999 年的科索沃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在近半個世紀裏,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這樣“鬥志旺盛”。

文 | 東老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瞭望東方週刊”(ID:lwdflwdf),原文首發於2020年9月23日,原標題爲《美國240多年曆史,只有16年沒打仗……很大原因是背後這個神祕體系》。

1

戰爭決策情緒化明顯

美國《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指出:如果勝利意味着當地天下太平並同世界恢復正常交往的話,

美軍在過去 20 年間並未真正贏得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或任何其他地區的戰爭。

美國雖然沒徹底打贏過一場戰爭,這些年卻總在挑起戰爭:就在你以爲一場戰爭已經結束或剛剛經美國宣佈勝利後,新的軍事行動又開始了。如果把戰爭比喻爲一個坑,美國始終在坑中,同時又在不斷地自我挖坑。


美軍M109A6自行榴彈炮開火畫面。圖源:環球網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分析: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不止一次威脅對別國發起軍事行動,甚至可以說始終處於戰爭狀態。

這些戰爭通常都被解釋爲是尋求佔有石油等戰略資源或較其他更有利的戰略地位

,但說實話,這實在是高估了美國發動戰爭時的長遠戰略規劃能力而低估了它的好戰傳統。

首先,美國參與的較多戰爭區域與其重大戰略利益聯繫並不密切,這一點在冷戰結束以來表現得尤其突出,美軍參與的1993年索馬里內戰、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至今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2011年的伊拉克戰爭、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2011年至今的敘利亞內戰等等無不如此。

美方爲其採取軍事行動所做的解釋可謂五花八門,諸如轉變聯合國功能、人道主義干預、大規模反恐、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強制民主轉型等不一而足。由於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美國重大戰略利益,美軍參與的這些戰爭實際上有相當大的隨意性。

其次,美國對使用戰爭手段如此任性,與其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安全觀念緊密相連,戰爭與擴張是美國外交的固有傳統,

其背後的根本邏輯是“安全始於國外”或“美國自身安全根本性地依賴於對外部世界的美國化改造”。

自贏得獨立戰爭以來,美國就相信,如弱勢國家或政治力量不能實現美國化,美國就擁有對其進行改造甚至驅逐的正當性。19世紀美國在北美擴張中“理直氣壯”地以持續戰爭屠戮印第安人、掠奪肢解墨西哥、驅逐西班牙直至徹底摧毀其海外殖民帝國;20世紀冷戰期間美國持續達14年之久改造一場基本不涉及其關鍵地緣戰略利益區域的越南戰爭;冷戰後美國針對弱勢國家的系列戰爭等等,概莫能外。

相較而言,對實力佔優或大致相當的國家,美國則尋求談判協商化解衝突。如美國對19世紀北美大陸的英國、對20世紀的蘇聯。

可以說,

美國對與弱國、小國間的深刻分歧更易於訴諸戰爭

,幾乎是“想打就打”,但對與擁有足夠實力國家的分歧,在動用戰爭選項時則比較謹慎。

美國參與的相當數量戰爭背後的地緣戰略邏輯十分模糊,而國家實力對比消長邏輯則相當清晰。只有爲石油等能源或地緣戰略優勢才訴諸戰爭的通常觀念,的確低估了美國對戰爭的熱衷。

另外,美國一些主流媒體以既有的意識形態偏見誇大渲染國際事件,加劇了決策者在公衆輿論情緒化壓力下做出錯誤決定的可能。美國國內政治高度“極化”,更使決策者易於非理性地以戰爭方式來緩解或轉移國內危機。這些都增加了美國捲入戰爭的衝動性和隨意性。

2

總統決定?

不,背後還有這個神祕體系

雖然發動戰爭都是臺前的總統在下令、指揮,如特朗普發動敘利亞戰爭,奧巴馬發動利比亞戰爭等。但是其實起到極大決定性做作用的是一個“神祕體系”,那就是美國的美國軍工複合體。

美國軍工複合體是由軍隊,軍工企業和國會議員組成的龐大利益集團,這個組織幾乎囊括美國所有大的軍火商,軍事機構,被稱爲軍工鐵三角。

這個組織最早誕生於二戰後期,在1929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的經濟。而美國真正走出危機,是因爲二戰,美國龐大的戰爭機器被打開,此後因爲軍火的強大需求,使得美國真正擺脫大蕭條,重新繁榮起來。

因此,在二戰後這個龐大的軍工複合體掌控軍隊,掌握軍事產業,掌握國會,主導戰爭。其軍事產業其上下游產業集合在一起,幾乎能佔據美國GDP的40%。因此,美國一旦經濟增長下滑,或者需要擴張,打仗成爲軍工企業和國家經濟發展的保障。

當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告誡美國民衆警惕“軍工複合體”這頭“怪獸”帶來的危害,因爲它會不斷以戰爭的形式來達到國家的發展和自己的獲利。


圖源:新華社

首先,帶來國防預算的提升,國防預算最終會進入軍工企業的腰包;其次,帶來武器庫存的消耗,使得要廢棄,淘汰的武器被利用,重新變成實實在在的美元;最後,帶來武器的銷售。美國軍工出口世界第一,而美國每次發動戰爭,都能帶來海量的海外軍事訂單,軍工企業賺的盆滿鉢滿。

根據美國空軍退役中校威廉·阿斯托爾的文章披露,

美國軍隊對私人承包商的依賴強化了製造戰爭和延長戰爭的利潤動機

,提供僱傭兵力的,有機動戰士公司、 戴恩公司以及黑水公司等。這些公司僅因伊拉克戰爭,就分別獲得 400 億美元、41 億美元和 13 億美元的合同。

上述公司推動戰爭所獲得的利益,代價是外害他國百姓,製造濫殺無辜的醜聞,導致阿富汗、伊拉克等多國民衆流離失所;內害美國民衆,納稅錢都進入戰爭販子的腰包。


在利比亞塞卜拉泰外圍地區,人們聚集在遭到美軍空襲的廢墟附近。圖源:新華網

3

贏着贏着就輸了

幾乎是一種公認的現象:

世界上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比美國更容易製造假想敵了,其總在無中生有,尋找發動新戰爭的藉口。

研究者認爲,目前美國兩個主要黨派都擁護“以國家安全爲中心”理念。也就是說,戰爭信條是美國主政者的主流,而且一時半會兒不可能改變。


“里根”號航母在南海演習期間,艦載直升機從甲板上起飛。圖源:環球網

近年來,美國雖然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不斷贏得一個又一個戰鬥勝利,卻贏着贏着就輸了, 打着打着就陷進去了。

美國軍事專家弗裏德曼教授指出,如今回過頭看,美軍在伊拉克的速戰速決毫無意義。沒有一個民族能夠長期忍受外國人在自己的領土上作威作福。

美軍雖然訓練有素,但始終有一種自高自大的習氣,這也是其在戰爭中難以取勝的原因之一。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歷史學教授傑勒德·德格魯特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指出,美國也許是世界所見過的軍事強國之一,但美國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就是輕敵。自 1945 年以來,美國一直因爲輕視對手而在作戰中喫虧,如美國在老撾、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區進行的一系列游擊戰。

前越南領導人胡志明曾將游擊戰比作老虎和大象之間的爭鬥:“如果老虎站着不動,那大象就會用它強有力的長牙撕碎老虎。可是老虎並不是站着不動的。它白天潛伏在叢林中,夜間出動。它跳到大象的背上,撕下大塊兒的皮,然後再跳回黑暗的叢林。而大象就會慢慢地失血而死。”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當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從美國撤離時,美國就有意在某個地方打一仗, 製造混亂,讓人感覺當地投資環境惡化,讓投資者感覺到只有到美國投資纔是安全的,吸引撤離美國的資金迴流。由於這些資金都是以美元結算的,這種循環往復的變化,無形中也捍衛了美元地位。爲了維護美元霸權的權威性,

美國常常有發動對外戰爭的衝動,無不直接或間接與維護美元霸權有關。

在對美國外交史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後,美國知名學者羅伯特·卡根深刻體會到了美國的“好戰”和“侵略性”傳統,得出“美國是個地地道道的危險國家(Dangerous Nation)”的結論。

這話雖然有些不中聽,但很大程度上也確實客觀概括了美國外交的本質。

面對無比好戰的美國,中美關係的複雜性超越了人類歷史上大國關係的經驗。

回應這種複雜性,最直接的手段應是外交溝通。而不管雙方溝通的臨時效果如何,要想長期影響這種溝通的形勢,中國最重要的還是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讓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

參考資料:

1。新華社:《蓬佩奧涉華演講的滿嘴謊言與事實真相》

2。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不要低估美國的好戰傳統》

3。環球網:《美軍同時向南海連派兩架偵察機 其中一架飛機6天來了4次》

4。環球網:《東部戰區:假如戰爭今天爆發,這就是我們的回答!》

5。中國國防報。衷蒼涼:《美國爲何熱衷打仗卻難獲完勝》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