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經濟特區迎來不惑之年,聚焦如何暢通三個循環

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廣東經濟特區從建立之初至今已迎來不惑之年。

9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發佈會上表示,特區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爲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城市經濟競爭力位居全球前列;珠海從一個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爲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汕頭從一座偏遠小城日益發展成爲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廣東已成爲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率先突破10萬億元、財政收入達1.27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7.14萬億元、各類市場主體超過1300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雙雙超過5萬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14家……

深圳爲何被稱爲中國“硅谷”

當前,深圳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要求建設全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深圳爲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些都爲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提供了吸引高端要素、高端資源、高端人才、高端項目的好機遇。

深圳一直都有中國“硅谷”之稱,對此,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發佈會上舉了一個例子:“兩年前,一個歐洲跨國巨頭公司在深圳成立了第二個創新中心,第一個在硅谷。和跟他們的CEO簽約以後,便詢問他接下來做什麼?他說,馬上就落戶深圳了,現在就去深圳灣看房子,以後就來深圳工作,住在深圳灣。

一個世界著名的龍頭企業,爲什麼決定把第二個創新中心放在深圳?這家公司的CEO說,首先,硅谷是全球的創新中心,深圳也是全球的創新中心,不過深圳和硅谷不完全一樣。硅谷更多強調軟件創新,而深圳不但在軟件創新方面有一定優勢,更在硬件配套、產業配套、成果產業化方面有優勢。第二,深圳毗鄰香港,對國際化的人才引進,對一些成果的國際化合作有優勢。特別是深圳周邊有很好的產業配套,對創新推動很有幫助。再有,他個人來深圳11次,特別喜歡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環境很優美,很有活力,所以他選擇了深圳。

陳如桂表示,深圳有很好的創新文化、創新生態,還有創新的產業配套。正是這種創新生態下,深圳的創新創業非常活躍,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是創業者。現在深圳新經濟佔GDP比重超過60%,戰略性新興產業佔GDP的比重接近40%。深圳的科技型企業有7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去年底已經達到1.7萬家、在全國排第二。特別是深圳全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4.9%左右,處於世界先進水平,PCT國際專利授權量連續十幾年居全國第一,創新很有活力。

“三循環”促進特區經濟發展

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特區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

對此,馬興瑞表示:“在該背景下,我們主要暢通三個循環,一是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爲重點暢通產業循環,大力開展穩鏈補鏈強鏈工作;二是以優化提升流通體系爲着力點暢通市場循環;三是以城市羣爲依託暢通經濟社會循環。”

同時,馬興瑞也指出,從今年上半年的形勢來看,特別是7、8、9月,廣東經濟特別是珠三角經濟恢復的態勢是穩定的、良好的。GDP、財政收入、進出口、投資、消費等數據在7、8月份都表現得比較好。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經濟形勢還比較複雜,面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和突發因素,對廣東經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8月,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2%,增速實現回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進出口總額增長3.5%;貨運量增速由上月下降1.7%轉爲增長2.2%。

目前,特區建設進入深水區。站在新起點上,針對珠海、汕頭,未來的發展重點在,珠海市委副書記、珠海市市長姚奕生表示,要發展新的產業,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中醫藥、特色金融、商貿消費、文旅會展等重點產業,還要繼續高標準地建設粵澳合作產業園,用這些來支撐粵澳極點的建設。另外,在教育方面,推動與澳門開展更多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