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開國功臣中,徐茂公應該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他一生都在爲李唐的江山南征北戰,先是擊薛延陀、定磧北,後又破東突厥、平高句麗,史書稱“李靖、李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史書把徐茂公放在了與韓信、衛青等名將相同的位置,其征戰雄風可見一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除了能征善戰以外,徐茂公還有一項長處值得稱讚:他精通醫術,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唐草本》就是由徐茂公參與編纂而成的,他還獨自寫了本名叫《脈經》的醫書。

可就是這樣一位唐朝堪稱戰神戰神並且精通醫術的人,當其晚年生病,唐高宗派人送藥醫治時,他卻囑咐家人把治病救命的藥倒掉。

之所以如此,和徐茂公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總結而言,他的後半生實在太苦了,即便他戰績堪稱軍神,可依舊是帝王世家的“玩物”。而他拒絕服藥,其實是對帝王之家的另類反抗,具體情節,還請各位往下看。

史書把徐茂公的家庭描述爲“家多僮僕,積慄數千鍾”,這在當時可以算作富豪,按照常理來說,徐茂公即使不用外出打拼,他也有享受一生的富貴。可隋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連年不停的征戰使很多無辜之人都要跟着遭罪,徐茂公最終選擇了揭竿而起,他最先投靠的是瓦崗寨,瓦崗寨最初的首領是翟讓,後來又是李密,這兩個人都做過徐茂公的頂頭上司。

後來由於李密戰敗,徐茂公纔在這時選擇歸順李唐,相比較那些最初就跟着李淵、李世民父子打天下的將領,徐茂公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外人,這必將導致他和自己的上司間會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以及相互猜忌。

不過那時的李唐迫切需要能征善戰的將領開疆拓土,所以上述矛盾也就因爲對外征戰而被沖淡了,但不得不強調的是,這是一種潛在的隱患,只要條件適當,就一定會浮在臺面上並對現實產生影響。

其實徐茂公之所以能夠在李唐集團內站穩腳跟,最先是因爲李淵的扶持。

李密歸附大唐時,徐茂公並沒有歸順,他還佔領着一大片土地,如果此時他不選擇歸順而是另立門戶,也可以和李唐勢力放手一搏,但考慮到數十萬將士的生死存亡,也考慮到天下統一的必然趨勢,徐茂公選擇了歸順,在歸順時他曾向趕來的使者表示:

“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衆土地,爲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爲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

儘管徐茂公本可以將獻土的功勞歸於自己頭上,可他不忘上下尊卑,依然把要求把功勞算在舊主李密(即魏公)頭上,李淵得知此事後,立即對徐茂公好感大增,稱讚他“感德推功,實純臣也”,緊接着便下詔封他爲萊國公並賜李姓,改其名爲李世勣。

因此,徐茂公的地位得到了躍升,不過這也導致了接下來的問題。

李淵當皇帝沒多久,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之間的矛盾就公開化了,由於感念李淵最初的提攜之恩,徐茂公是選擇站在太子李建成這一邊的。直到玄武門之變發生時,徐茂公也選擇保持中立態度,既沒有反抗李世民,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贊成傾向,再加上自己最初投靠李唐時畢竟是個“外來戶”,更是加劇了他和李世民之間的糾葛。

李世民冊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時,在玄武門之變中明確支持他的尉遲恭被排在了第七位,而爲李唐江山立下不世之功的徐茂公卻被排在了倒數第二位,由此可見,徐茂公在玄武門之變中的猶豫導致李世民對他沒有太多好感。

李世民去世前也不放心他,在這裏,史書上更是明確記載了李世民對徐茂公的猜忌以誅殺之心:

李世(徐茂公)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爲僕射,親任之,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爺倆就這麼一合計,合夥演了一齣戲:先由李世民將其貶謫,倘若他對這次貶謫有任何猶豫,那麼就立刻誅殺,可見帝王心性之狠辣。然後再由李治重新擢升,從而使徐茂公“即荷汝恩,必致死力”。

不過這裏有個問題需要深思,李世民爲何沒有貶謫其他功臣而唯獨貶謫了徐茂公?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這裏面摻雜着私人恩怨。而徐茂公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命令一傳達下來,他就即可受罰,絲毫不拖泥帶水。

因此得以活命。

李治繼承皇位後,徐茂公的官職漸漸得到了擢升,由地方之吏迴歸爲了朝廷大員,接着他又滅高句麗,爲高宗一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儘管徐茂公班師回京倍感榮耀,可此時的他已經十分明白自己和李氏家族間似乎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隔閡。

當高宗想廢掉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爲後時,朝中大臣們有的表示反對、有的表示贊成,其實廢立皇后原本是皇帝的家事,皇帝拿到朝上討論不過是爲了展示自己的明君形象,換句話說,大臣們就是不贊成,皇帝也不一定放棄自己的想法。徐茂公在此時依然沒有表達出明確的態度,這一定會削弱他在高宗李治內心深處的地位。

後來長孫無忌被人揭發有謀反的嫌疑,高宗立馬就揮刀霍霍,將他的家人全部處死,就連其族人也難逃厄運,通通流放。從高宗的處理方式看,他的打擊面過寬,值得一提的是,在廢王立武一事上,長孫無忌表示了明確的反對意圖,他還聯合一幫重臣一起向皇帝上書進言,這犯了高宗的大忌。

長孫無忌和徐茂公同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看到長孫無忌的悲慘下場,想必徐茂公內心也會有所觸動,而且在廢王立武一事上他也沒有表現出明確的支持態度,再加上他之前與李世民間的不快,這就保不齊高宗李治會新賬舊賬一起算。

當徐茂公重病不起時,高宗派人送藥醫治,徐茂公囑咐家裏人把藥倒掉,這其中很有可能暗含着對高宗送的藥可能存在問題的擔憂,因而以自己的生命由天定而不由醫定爲理由進行搪塞。

公元669年,徐茂公病逝,高宗李治爲其罷朝七日並賜其諡號爲“貞武”,接着又“依漢衛、霍故事,築闕象突厥內鐵山、吐谷渾內積石山形,以旌殊績”,徐茂公也算明哲保身了。

伴君如伴虎,徐茂公從一開始的站隊問題就註定了他不會被李世民所真心相待。而徐茂公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其結局卻比多面稱病不朝的秦瓊、被李世民警告後就修道煉丹的尉遲恭以及被髮配的長孫無忌等人好上太多。

因此,不得不說,徐茂公的政治情商還是極高的。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古代帝王將相的智慧絕對非同尋常,他們的行爲背後都有極其深刻的含義,我們之所以讀史,除了還原千百年前的人物風貌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習古人的智慧。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多讀讀歷史。

不過由於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傳統的歷史書籍中有很多普通的故事,如果想專門尋找智慧故事來讀的話比較麻煩,我們沒有太多精力去一一尋找。

那麼怎麼辦呢?

別擔心,有一本叫做《智囊全集》的書籍絕對適合各位去讀。

這是一本專門教人智慧的書,乃是明朝才子馮夢龍先生研究歷史,精心蒐集了1238則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的智慧故事,涵蓋帝王權術、將相謀略、官商智慧、平民竅門等多個領域,不管是爲官還是爲商都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智慧。

不僅如此,馮夢龍先生還在故事的結尾加以點評,讓讀者更能明白其中的奧妙,方便讀者吸收。

清代康熙和乾隆,對《智囊》研究頗深,特別是乾隆,甚至將其作爲治國御下案頭錦囊。曾國藩也非常喜愛《智囊》,無論走到哪,無論有多忙,這部書從不離身。杜月笙也很喜歡《智囊》一書。一次,偶然看到此書,立刻如獲至寶,他不識字,讓人邊讀邊講解,感慨說:“讀懂這本書,纔算讀懂了社會。”

唯有智慧,纔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唯有智慧纔是處身不敗的第一要素。

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因此,筆者在這裏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