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茫茫太空。从古至今人类都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天地观念,尽管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些话题都是神话故事,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也让历朝历代的人们有了探索宇宙的动力和恒心。对宇宙的探索发展最快的就是前苏联和美国了。早在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就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的世界上第一个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世界第一个个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离地面181~327千米的空间轨道,从此开启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以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其实不然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是一条狗,而且还是一个流浪狗,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样由一个流浪狗变成了一个到现在依然被人们铭记的“航天员”呢,下面笔者细细为大家介绍。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航天团队,计划了一项名叫“斯普特尼克2号”的任务。这项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将活的地球生物送入太空,但没有返回地球的计划。因为当时的航天科技并不发达,且危险系数极高,卫星也并没有返回地球的能力。科学家们不得不先考虑动物来代替宇航员,实现有去无回的太空旅行。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它真正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大门,紧接着,一个月后的11月3日,迎来了第二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的发射。可这次人造卫星的发射,和之前的可不一样,因为它需要和一只叫“莱卡”的狗狗一起升空。莱卡是莫斯科街头的流浪狗,当时被发现时还不到3岁。除了它被选中要送往太空外,还有9只狗狗也成为了备选的目标。

最后之所以要选择“莱卡”是因为它是一只流浪狗,它有着温顺的性格,和机智的大脑以及讨人喜欢的外表,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着更强的生存能力,冬季的莫斯科街道气温在零下20度,但它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说明它的适应能力很强。被选中之后,它就在莫斯科郊外的太空医学研究所里进行着极为严苛的训练,莱卡当然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就算训练辛苦一点,但不用再流浪,而且还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它也是任劳任怨,而且凭借着出色的技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它要即将乘坐火箭卫星飞向太空的时候,科学家为了监测它的心跳还有呼吸,在莱卡的身体表面装置了感应器,可以让数据能迅速地传回地球。接着,莱卡被送入了专门给它设计的加压密封舱里面,这个密封舱在火箭的头部,正面对着的是一个摄像头。科学家还为它准备了食物、水和一个可以产生氧气的装置,还有一个用来降温的电风扇。面对这么舒适的环境,莱卡怎么也不会想到,福兮祸所伏,它将成为了人们探索太空的一个炮灰。一切准备齐全后,1957年11月3日当地时间上午10时28分,莱卡升空。结果,在几个小时后,感应器数据传回莱卡失去了生命体征。

但是前苏联当时可没有按照事实公布,它们当时公布的结果是莱卡完成了一周的飞行任务,在离地球1600千米的高处,按照计划,吃下了含有剧毒的晚餐后去世,这是为了避免它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遭遇痛苦的死亡。这一说法隐瞒了世人近半个世纪。直到2002年,真相才被前苏联科学家,马拉山科夫博士在休斯顿举行的世界太空会议上公布了出来。

他表示,升空没多久后,绑在莱卡脖子上的医学传感器传回地面的数据显示,莱卡的心率达到平日训练的三倍。传感仪的压力指标等数据都显示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莱卡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痛楚。也就是说,它刚飞上天几个小时,就一直承受着高温、高压,还有惊吓,在发射5到7小时之后,彻底收不到它的任何信息了。

真相一经公布,引发了全球有关动物权利的大辩论。很多人认为,即使它的牺牲换取了航空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无法弥补它死前遭受的恐惧和痛苦。直到现在,人们对徕卡的缅怀和纪念也从未停止过,莱卡以太空英雄的身份,被写入了人类历史,在每个纪念的时刻被供奉和献祭出来。人们为莱卡,作曲、写书、漫画、发行邮票、制作电脑游戏、拍摄以莱卡为题材的动画片、电影。

2008年4月11日,俄罗斯官方在莫斯科还为莱卡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的附近,就是当年将莱卡送上太空的军事研究机构,碑的模样则是一只站在火箭上的狗。此外,莱卡也留名于莫斯科宇宙征服者纪念碑,纪念其在太空航行研究中所留下的伟大贡献。 当然了,莱卡没有完成的任务,在1960年7月28日,由“贝尔卡”和“斯特雷卡”这两只狗狗替它完成了太空之旅的使命,并且安全返回,从此受到了英雄式的待遇。

莱卡这只狗狗悲惨又光荣的遭遇,虽然让人唏嘘,但它的英勇献身富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对神秘又浩瀚的宇宙,人类追逐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在认识了解太空的这一路上充满了曲折,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由衷的希望,人类在实现航空科技的进步时,能够让我们不再看到任何生物的伤亡,这样令人惋惜和恐惧的牺牲,也不会再重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