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糧食安全挑戰與對策:警惕糧食民族主義

來源: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2020年9月23日下午四點半,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祕書處召開第六期國際經濟形勢分析網絡視頻會。

本次視頻會的主題是“全球糧食安全的挑戰與對策”

疫情下,已有多個糧食出口國採取了保護性出口禁令,給全球糧食供應鏈造成衝擊。

聯合國近期預警,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在此背景下,我們邀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拜耳管理委員會成員兼作物科學事業部總裁康德,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樊勝根和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祕書長盧邁一道,就全球糧食安全的挑戰與對策展開討論。

一百五十餘位受邀跨國公司負責人、國內外機構代表參加了會議並與嘉賓溝通。

我們整理了三位與會代表的主要觀點,精選演講內容將陸續在論壇官方平臺刊出,敬請期待。

馬克西莫·託雷羅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席經濟學家

經濟衰退帶來營養問題:

經濟衰退與營養問題是正相關的,經濟衰退越嚴重,營養問題越難以解決。

疫情帶來的封鎖造成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IMF預計全球GDP將下降4.5%。其中14%的國家正經歷10%的GDP下降。

食品行業性別不平等加劇:

食品行業中35%的工作將會因爲疫情受到威脅。其中,食品加工行業受疫情影響最爲嚴重,這也會使職場性別不公加劇,因爲女性通常更多負責這部分工作。

全球營養不良人口增加:

據我們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帶來8300萬到1.3億的新增營養不良人口。2020年,營養不良人口將達到8.2億人。2030年,預計全世界會有9億人遭受營養問題。

30億人無力負擔健康飲食:

疫情之前,世界上就已經有30億人無力負擔健康飲食。我們需要立刻行動,改變這一局面,努力讓所有人都負擔得起健康飲食。這需要以可持續的方式展開,造福人類和地球,並創造協同效應,推動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

康德

拜耳管理委員會成員兼作物科學事業部總裁

全球糧食供求失衡:

全球糧食系統的韌性不足,供求已出現失衡,一些地區供應過剩,另一些地區卻供應不足面臨飢餓問題。面對疫情的突然衝擊,糧食系統未能作及時反應,一些國家關閉了邊界,糧食無法運輸出去,分配體系瀕臨崩潰。

全球糧食系統亟需轉型:

需要從整體的、系統化的視角去看糧食系統的發展和轉型。糧食系統轉型需要時間,不僅僅依託於研發創新,進一步整合糧食價值鏈,同時也需要政策法規的支持。需要建立高效且基於科學的監管體系,推動生產的跨境流動。

糧食問題上的民族主義傾向:

目前許多國家出現民族主義傾向,僅僅關注本國糧食問題,將糧食價值鏈封閉在本國,這並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農產品國際貿易是豐富全球選擇,提高糧食可獲得性、可負擔性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推動因素之一。我們需要保持國際供應,促進國際合作。

推動糧食系統可持續創新是關鍵:

糧食系統的轉型,創新是關鍵。通過創新,推動糧食生產的可持續。同時,也需要本土化其創新技術和成果,考慮公衆對新技術的接受度。

關於支持小農:

從消除貧困、消除飢餓的角度來說,投資小農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勞永逸的統一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採取一種“生態系統”的方案,建立本土的價值鏈,與本土機構合作,本土化創新技術。

樊勝根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供應鏈衝擊導致菜價不穩定:

在一段時間內印度、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甚至中國的蔬菜和牲畜市場的供應鏈都遭受了嚴重衝擊,在生產量相當穩定的情況下,市場價格卻不穩定,蔬菜無法從農戶運到消費者手中,出現了農戶出手價極低,但城市市場中的菜價卻居高不下的現象。

低收入羣體飲食質量下降:

失業和收入下降將供給側的問題轉移到需求側。現在供應鏈、零售、批發商等面臨的問題已經極大地得到緩解,但在收入減少和失業問題的影響下,低收入羣體對食品消費降級,選擇更低的飲食標準。這是許多國家面臨的問題。

營養不良也是經濟問題:

全球每年因爲營養不良大概會失去10%的GDP。營養不良是一個健康問題,是一個人力資本問題,是一個人類發展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問題。

全球糧食體系需要更具韌性:

韌性必須成爲糧食體系的重要考量因素,因爲未來我們會經歷更多的衝擊。這意味着要幫助低收入羣體、社區;國家和全球的機構能夠防止和預測、準備來應對沖擊;短期的救助和長期的發展必須相結合。它是一種系統性的思考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