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成語“捨本逐末”,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上農》,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次要的部分。捨本逐末的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至於“捨本逐末”的國家,在世界上也並不少見,經常有一些國家因出臺“捨本逐末”的政策而飽受詬病。

從世界歷史來看,無論任何政體形式,主體民族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所在,是這個國家想要長期穩定發展所依賴的堅實基礎。人口結構複雜且缺乏主體民族的國家,往往國家都缺乏凝聚力和穩定性,很有可能會出現國勢衰弱或者解體的情況,比如前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等。

▲身穿傳統服飾“奧黛”的越南姑娘

按照傳統定義,主體民族是指人數佔該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民族,由於天然的人口和文化優勢,主體民族往往在國家內擁有天然的文化政治優勢,對國家的心理認同度往往最爲強烈。比如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日本的主體民族和族等,他們通常都被視爲國家的主體和代表。

正因爲如此,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很重視國內的主體民族,會盡全力加強主體民族的建設,希望主體民族越強大越好。只有主體民族強大了,國家纔不會輕易動亂,進而才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中華民族之所以五千年長盛不衰,其原因就是主體民族漢族的強大和團結;俄羅斯和印度越來越強大的原因,也都是分別因爲重視斯拉夫人和印度斯坦人的發展。

▲身穿傳統服飾的俄羅斯人

當然,並非只有大國和強國纔會有主體民族一說,比如存在感不太強的愛爾蘭,雖然歷史上深受英國影響,但之所以能夠獨立建國,就在於其主體民族愛爾蘭人(凱爾特人)佔總人口的80%以上,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度更高,相比其國內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更能代表愛爾蘭。

01

然而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新加坡,幾乎是當今唯一一個打壓主體民族、放棄主體民族文化,如今已經看不到什麼中華文化元素,基本徹底西化了。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是東南亞唯一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地圖

由於新加坡立國較晚,而且人口組成多樣化,作爲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本應該是政府的核心政策。然而新加坡卻反其道而行之,成爲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打壓主體民族的國家。華人作爲新加坡國民的主體,其佔比超過了國民總數的75%,其次則是馬來族(13.3%)、印度裔及巴基斯坦裔(9.1%)和歐亞裔/混血等公民。

▲新加坡街頭

就大多數人的認知而言,新加坡要實現國家長期穩定地發展,就一定要加強華人的凝聚力,依靠華人的力量來穩定國內局勢。“以華人爲核心民族,漢語爲國語,推崇華人文化”,這才應該是新加坡的百年大計和重中之重。

02

然而,新加坡的建國先賢和歷屆政府卻並沒有這麼做的。在獨立建國後,新加坡推戴馬來人尤索夫·賓·伊薩克作爲首任總統,並定下放棄漢語改用英語作爲國語的基本國策。考慮到新加坡對於國際貿易的依賴,以及新加坡曾是英國前殖民地的歷史原因,新加坡提倡英語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大多數有着相似經歷的國家而言,官方語言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選一”,要提倡英語不代表就非得廢棄漢語,完全可以雙語教學。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舊照

很顯然,新加坡方面的做法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爲了打壓主體民族,迫使他們與傳統文化割裂。此後,新加坡歷屆政府還不斷提升白人和馬來人的地位,一邊主動融入西方文化,一邊打壓華人文化,使得華人成爲新加坡國內事實地位最低的族羣。隨着宗教和思想的逐漸西化,新加坡國內的教育和文化也慢慢向西方靠攏,以至於整個國家完全西化。

新加坡這種“捨本逐末”的國策不啻於是在刀尖上跳舞,其實是非常危險。雖然在當時的世界局勢下,選擇接受西方文化的注入能夠獲得快速發展,也能夠讓馬來西亞對於這個小鄰居更加放心,但是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國內的形勢不夠穩定,再加上其本來就是一個小國,就更容易引發動亂。

▲新加坡的馬來婦女

當一個國家並不認同國內的民族主體,採取“殺雞取卵”的國策來打壓民族主體的時候,無異於在自掘墳墓。因而新加坡所執行的那些政策,一直飽受外界批評。如果有一天新加坡面臨威脅和挑戰,難道能夠指望那些只佔少數的白人和馬來人嗎?真有問題,這些馬來人是否會主動返回馬來西亞,或者鼓吹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這樣的問題,或許誰也無法回答,畢竟在事情發生之前,人們總是報之以最樂觀的態度。不過結合其他國家的經歷看來,唯有主體民族纔是新加坡未來的真正保障。

結語

新加坡“捨本逐末”的後果必定是十分悽慘的,如果不早日反省,改變國策於“大處落墨”(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比喻做事從主要的地方着眼,不把力量分散在枝節上),那麼必將會爲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上農》《官場現形記》《列國志:新加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