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大米有文化,文/大米)

《八佰》在後疫情時代的中國電影市場一枝獨秀,接近30億的票房不但擠進了中國電影總票房前十的位置,還創造了單日票房冠軍記錄以及問鼎全球電影票房總冠軍。但是《八佰》之後的電影市場後繼乏力,無論是諾神的《信條》還是迪士尼的《花木蘭》都無法讓中國觀衆滿意,究其原因還是中國觀衆審美水平提高,見多了大場面,流於表面的討好也罷,還是缺乏創造力的燒腦也罷,都很難再提起興趣。中國觀衆反而越來越喜歡更具有傳統文化的國產電影,其實這個現象很普遍,在全世界屢見不鮮,不管是市場完全開放的日韓,還是相對保守的印度,好萊塢都頂多拿下半壁江山。像日本的二次元,韓國的現實主義,印度的歌舞劇都牢牢地佔據着本土觀衆的心。

所以中國電影行業之前擔心的"狼來了"其實有點杞人憂天的感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真正志根於觀衆內心的本土文化纔是一個國家電影市場最大的核心吸引力。

說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得不提到"西遊記"這個IP,這個電影經過日本、香港的不斷創造,再後來通過央視楊潔導演的電視劇從而在中國觀衆心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成爲了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IP。但是再大的IP也禁不住無數人不停地薅羊毛,從周星馳到劉鎮偉,再到無數的網大作品,觀衆已經對西遊記完全審美疲勞。

很多觀衆都在不停地發出靈魂拷問:中國這麼多傳統文學,爲何你們就逮着西遊記一隻羊薅,薅的跟葛優似的?除了"西遊IP"之外中國影視行業開發比較好的還有"聊齋IP",從最早香港經典的《倩女幽魂》系列,再到烏爾善的《畫皮》系列都票房和口碑不錯。甚至還有最早國產《畫皮》都成了很多人的童年陰影系列,但是"聊着IP"在目前大形勢下開發難度很大,只能說委屈了蒲松齡了。

於是很多電影工作者不斷地在研究市場和思考,試圖打破"西遊怪圈",最終大家不約而同的選中了"封神"這個IP。從餃子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炮而紅之後,"封神IP"徹底進入到了人民羣衆的視野中。2020年註定了是"封神之年",國慶檔另外一部動畫片《姜太公》也已經定檔,目前來看票房十億問題不大。而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也已經基本完成拍攝,第一部基本預定了賀歲檔,每年一部。"封神IP"已經拉開大幕。

"封神IP"之所以這麼晚才受到電影市場的歡迎,究其原因或許跟早期作品的"錯誤定位"有關。我還記得童年最早讀過的一本長篇小說就是《封神演義》,那個時候家裏老有這麼兩本書放到我牀頭,從小學開始出於對新鮮事物的渴望,斷斷續續的讀完了這兩本書,也成爲了我童年的啓蒙書籍。至少在我那個年代來說《封神演義》本身並沒有多少"暗黑"的情節,包括"比干挖心"這種比較恐怖的情節,寫的都很清新,反而是《西遊記》這本書的"暗黑"程度遠遠超過了《封神演義》,真正讀來讓人不寒而慄。

但是在早期的影視改編上,兩個經典著作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楊潔導演把暗黑《西遊記》徹底做成了一部全家歡的經典電視劇,包括"女兒國"這種經典章回的二次創作,雖然也有一些像"三打白骨精"這種略微恐怖的場面,但是大多是通過場景和生效的營造出來的精神恐怖,而沒有太多視覺恐怖元素。但是和《西遊記》幾乎同一時代出現的《封神榜》則完全做成了"少兒不宜",其香豔、恐怖大膽的視覺特效徹底把這個題材給標籤化了,雖然後期偶爾也有一些作品出來,但是都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力。反而"西遊記"在楊潔導演的藝術化的創造下,其人物形象更加熠熠生輝。

但是,打破這種偏見的一個重要人物終於橫空出世了,那就是在大陸觀衆心目中其形象不亞於孫悟空的"哪吒"。

哪吒是一個特別奇怪的人物形象,它來源於佛教,但是成長與道教,最終成爲中國宗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神仙。哪吒橫跨了佛道兩教,同時也橫跨了《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兩部著作,遊走於各種次元世界。

中國民間有大量供養哪吒的"哪吒廟",其數量要比供奉孫悟空的要多,可見哪吒這個形象在民間的地位。

哪吒也是"封神IP"的領軍人物,隨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封神IP"未來十年必將接棒"西遊IP",成爲中國魔幻電影的又一杆大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