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打敗項羽,不只是韓信一個人的功勞,是全部漢陣營人的功勞

首先,項羽是一個被後世文人戲曲家極度美化的人物,項王殘暴失人心是一個在當時就被廣泛認可的事實,看看多少諸侯王背叛他,而且是在他強盛的時候背叛就知道了,教員早就說了,個人英雄主義陷入到廣大人民羣衆的汪洋大海中就是紙老虎,歷史進程也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其次,劉邦打敗項羽,真的不是靠一城一池的得失決定的,是靠大戰略一步步溫水煮青蛙式的包圍殲滅掉的,既有劉邦主力軍在正面戰場拖住項羽主力,也有各個方向各條戰線打輔助的諸侯王騷擾。

從大戰略上來說,劉邦一直很穩,如果不是他輕敵浪騷,彭城就該滅了項羽,根本不用到垓下之戰。楚漢戰爭中,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對抗的是劉邦,不是韓信,打項羽的是劉邦。劉邦的手下曹參、灌嬰、周勃這些人都不在滎陽、成皋,劉邦纔打的那麼艱難。有的堅守其他重要關隘,有的跟韓信去打仗。

沒有韓信,可能劉邦也不會打得那麼艱難。龍且、項聲帶楚軍主力打完英布後,已經回去支援項羽打劉邦。韓信把漢軍主力帶走,劉邦讓他回去支援,韓信到修武就不去了。沒有韓信,劉邦也許不用去修武奪兵權,其他漢將會直接過去救他。沒有韓信,換做其他人,劉邦也不會有固陵之敗,韓信不去支援劉邦,導致固陵之敗。

史記記載,在項羽彭城之戰以後,劉邦逃到滎陽一代,當時形勢很不好。一方面兵力損失極大,很多多年的老兵戰死,部隊被打散,雖然蕭何發關中兵上前線,然而新兵爲主。一方面魏國倒向楚國,從側面對漢形成威脅,並且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原暴露在魏國的攻擊範圍內,當時關中尚未平定,章邯所在地尚且沒有攻破,若魏發兵攻擊關中,與章邯響應,則會形成前後夾擊,內外難顧的危機局面,漢王此時急得跳腳。

此時前有強楚,側有狡魏,裏有殘雍,而其他諸侯或觀望或被楚國打服,實在是腹背受敵,外無強援,用諸葛亮的話就是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再者,任何否定劉邦作爲最終決策者的功勞,而大肆拔高韓信的成就的,都是不客觀的,劉邦無論前期、中期,還是後期,都把韓信拿的死死的,直接馳入軍中奪帥印這種事,不是劉邦膽子大,而是劉邦面對韓信時的超級統治力。

說穿了劉邦爲什麼不怕兵變,因爲部隊都是他自己的人馬啊,韓信只是臨時統帥而已。沒有韓信,一樣有其他人來貫徹劉邦的計劃。史書上寫了劉邦奪韓信兵權,其實還寫了劉邦給韓信兵權,先給後奪。劉邦奪韓信兵權,都有前提,韓信擁兵自重,不去支援劉邦。如果韓信像其他漢將一樣去支援劉邦,劉邦也不會去奪韓信兵權。劉邦之所以打敗項羽,不只是韓信一個人的功勞,是全部漢陣營人的功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