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倪自放

电影《夺冠》明日(9月25日)上映,觉得必须为这部电影写一点东西。电影未上如何评论?其实我是看过这部影片的,那是在1月21日,这部影片刚刚由《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在宣布正月初一上映的同时,举行了小范围的观影,看过影片的我难掩内心的激动。

从1月底,到9月底,整整8个月过去了,好戏不怕晚,终于,《夺冠》还是要上映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来自于这部影片能够上映的不易。春节档的几部大片,包括《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夺冠》《急先锋》《紧急救援》《囧妈》。在这些影片中,《夺冠》是第二部上映的,而在影院经理和观众心目中,《夺冠》是第一部上映的,《囧妈》的网播,在影院经理看来是一次“背叛”或“弃信”。

从简单的层面看,在《夺冠》这部影片的主演阵容里,除了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等人,还有一个以集体出现的主演,这个主演叫“中国女子排球队”。中国女排,在中国文化里的意义,非比寻常。

回到电影内容。作为体育电影的《夺冠》,像许多成功的体育电影一样,先抑后扬,艰难中的突破,然后表现成长,有失败的阵痛,有成长的烦恼,有困惑,有抉择,当然,最后是激动人心的成功。

体育电影,最为成功的也是最常用的是用一种精神点燃一种情绪,在有些影片里,这样的情绪被认为是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也有民族情感。

《夺冠》并没有例外。影片选取了三场比赛,1981年的首夺世界杯,2008年奥运会的中美排球大战,再到2016年的里约夺冠。三场比赛,代表了三种状态,即艰难起步、站在世界中央的我们还是太在乎输赢、自信满满。影片展现的女排近40年的历程,与国家这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一些脉络上的吻合。中国女排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

点燃这种精神的,有些是激烈精彩的比赛场景,一次次的比分胶着,一次次的国旗升起,乃至现实中的中国女排队员现身银幕,那些感同身受的激动,那些欣喜若狂的感觉,让影片给人的感觉非常燃。

作为体育电影的《夺冠》,怎样区别并高于现实中荧屏上的女排比赛,这在于影片在集体主义、拼搏精神、民族情感之外,如何表达个人情感。在这方面,《夺冠》没有让人失望,丁霞、朱婷幽默的台词,在赛场之外调剂着影片的氛围。对于发球迟缓的队员,郎平指导都说,“宝宝,我给你五秒钟。”某场训练结束,郎平大喊,“姑娘们,去谈恋爱吧。”郎平一直在启发朱婷,她问朱婷的未来打算,朱婷大声说,“成为你。”

从香港电影工业中成长起来的陈可辛,之前拍过的《金枝玉叶》,拍过《甜蜜蜜》,表现的是“小我的爱情”,他为什么能够拍出《夺冠》这样振奋人心的电影?其实这不是陈可辛第一次把握这样的题材,集结黄晓明、佟大为、邓超的《中国合伙人》的成功,已经证明陈可辛对时代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陈可辛团队的工作人员说过,“特效可以造,精神不会。”陈可辛的作品,不仅仅在点燃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也是在做时代的链接。这是好的电影该做的事情。

应该说,郎平会老去,中国女排不会,精神不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