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電影《奪冠》明日(9月25日)上映,覺得必須爲這部電影寫一點東西。電影未上如何評論?其實我是看過這部影片的,那是在1月21日,這部影片剛剛由《中國女排》更名爲《奪冠》,在宣佈正月初一上映的同時,舉行了小範圍的觀影,看過影片的我難掩內心的激動。

從1月底,到9月底,整整8個月過去了,好戲不怕晚,終於,《奪冠》還是要上映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來自於這部影片能夠上映的不易。春節檔的幾部大片,包括《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奪冠》《急先鋒》《緊急救援》《囧媽》。在這些影片中,《奪冠》是第二部上映的,而在影院經理和觀衆心目中,《奪冠》是第一部上映的,《囧媽》的網播,在影院經理看來是一次“背叛”或“棄信”。

從簡單的層面看,在《奪冠》這部影片的主演陣容裏,除了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人,還有一個以集體出現的主演,這個主演叫“中國女子排球隊”。中國女排,在中國文化裏的意義,非比尋常。

回到電影內容。作爲體育電影的《奪冠》,像許多成功的體育電影一樣,先抑後揚,艱難中的突破,然後表現成長,有失敗的陣痛,有成長的煩惱,有困惑,有抉擇,當然,最後是激動人心的成功。

體育電影,最爲成功的也是最常用的是用一種精神點燃一種情緒,在有些影片裏,這樣的情緒被認爲是個人英雄主義,有時候也有民族情感。

《奪冠》並沒有例外。影片選取了三場比賽,1981年的首奪世界盃,2008年奧運會的中美排球大戰,再到2016年的里約奪冠。三場比賽,代表了三種狀態,即艱難起步、站在世界中央的我們還是太在乎輸贏、自信滿滿。影片展現的女排近40年的歷程,與國家這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有一些脈絡上的吻合。中國女排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精神的一部分。

點燃這種精神的,有些是激烈精彩的比賽場景,一次次的比分膠着,一次次的國旗升起,乃至現實中的中國女排隊員現身銀幕,那些感同身受的激動,那些欣喜若狂的感覺,讓影片給人的感覺非常燃。

作爲體育電影的《奪冠》,怎樣區別並高於現實中熒屏上的女排比賽,這在於影片在集體主義、拼搏精神、民族情感之外,如何表達個人情感。在這方面,《奪冠》沒有讓人失望,丁霞、朱婷幽默的臺詞,在賽場之外調劑着影片的氛圍。對於發球遲緩的隊員,郎平指導都說,“寶寶,我給你五秒鐘。”某場訓練結束,郎平大喊,“姑娘們,去談戀愛吧。”郎平一直在啓發朱婷,她問朱婷的未來打算,朱婷大聲說,“成爲你。”

從香港電影工業中成長起來的陳可辛,之前拍過的《金枝玉葉》,拍過《甜蜜蜜》,表現的是“小我的愛情”,他爲什麼能夠拍出《奪冠》這樣振奮人心的電影?其實這不是陳可辛第一次把握這樣的題材,集結黃曉明、佟大爲、鄧超的《中國合夥人》的成功,已經證明陳可辛對時代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陳可辛團隊的工作人員說過,“特效可以造,精神不會。”陳可辛的作品,不僅僅在點燃中國人心中的精神,也是在做時代的鏈接。這是好的電影該做的事情。

應該說,郎平會老去,中國女排不會,精神不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