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金偉

  近日,“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話題被推上熱搜。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明確了上述內容,並提出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兩方面看待篩查量表

  “對於精神疾病,越早篩選出來越有利於干預和治療。”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楊甫德教授表示。而篩查要通過一系列量表來完成。

  心理量表可對精神心理問題予以量化評估,是臨牀上常用的篩查工具。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方案》裏提到的抑鬱症篩查工具9條目病人健康問卷抑鬱量表,因簡單、易操作等優點近年來廣泛應用於臨牀。

  不過,對於抑鬱症的篩查量表,很多人認爲這種測評主觀性很強,如果被篩查者刻意隱瞞,很難得出準確的評估。

  “要從兩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陳祉妍說,一方面,抑鬱症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心理問題,如果當事人不想讓外人知道,即便父母、夫妻也看不出來。另一方面,量表的編制具有科學性。量表屬於“舶來品”,經過了我國專業人員的翻譯、檢測和修訂,以保證測試題目在不同人羣中具有普適性。

  “主觀性表達勢必會存在一些誤差。比如,有些學生對情緒不敏感,有些學生對題目不理解,這些都會導致評估結果出現偏差。”陳祉妍表示,即便如此,大部分測量工具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陳祉妍介紹,高校在新生入學時,都會開展一次包括抑鬱症篩查在內的心理健康普查。通過問卷調查,將一部分得分較高的學生找出來,再進行一對一的面談評估。如果發現學生有抑鬱傾向,會及時給予心理干預,或建議其儘快就醫。

  陳祉妍表示,在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員協助下開展篩查,具有一定現實意義。一方面,是因爲學生主動求助的意願較低,篩查可以作爲一種主動“擁抱”的方式,可以讓有抑鬱傾向的學生儘快得到幫助。另一方面,相比於其他心理問題,抑鬱症的知曉率更高,篩查也比較快速方便,作爲一個心理健康系統化防治的切入點也較爲合理。

  配套措施亟待細化

  對於在學生中開展抑鬱症篩查,社會上有一些疑慮和擔憂。比如,害怕篩查出問題的學生會被“貼標籤”,進而影響學習等。

  “從倫理上講,無論是心理測評還是心理諮詢都要遵循保密原則。”陳祉妍告訴記者,希望以此篩掉“問題”學生是絕對不可行的。無論是心理測評機構還是學校,都應該有相應的倫理原則。

  陳祉妍介紹,對心理測評結果的告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隻提供給學生或家長;另一種在測試之前先告知學生或家長,這些結果會給到學校或老師,如果不被允許,學校或老師就不能獲悉心理健康篩查結果。

  篩查結果如何利用,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陸林建議,學校應與當地具備資質的精神心理專業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事先制訂預案,形成快速、流暢的轉介通道。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王嶽教授說,可以仿效辦好孕婦學校來替代孕婦抑鬱症篩查的做法,以家庭走訪替代學生抑鬱的篩查。

  延伸閱讀

  爲什麼抑鬱症篩查重點選擇高中和大學羣體?陸林解釋,高中生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生活圈子小,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還不全面,人格相對脆弱,這些都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而大學生羣體正處於從青春期到成年的特殊人生階段,承受着來自就業、經濟、學業和人際關係的多重壓力,抑鬱和焦慮等精神障礙的發生率也很高。

  陳祉妍認爲,國內外青少年羣體中,以抑鬱症爲代表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是隨着年齡升高而逐步提高的。目前,全國高中生或大學生羣體,抑鬱症的發生率缺乏官方數據,但一些部分羣體的調查可以看出抑鬱症的高發趨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