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播出四期、被称为“德云社团综”的《德云斗笑社》,近日接连被《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观察者网》等主流媒体点名批评。

数家媒体点名批评《德云斗笑社》

《中国新闻周刊》的文章《从剧场到综艺,郭德纲反正不闲着》可以说是直击德云社的软肋:“德云女孩”。文章形容不同人群对《德云斗笑社》的态度:

" 德云女孩 " 们如获至宝,奔走相告,点赞控评。

" 相声爱好者 " 们则避之不及,讳莫如深。

而相声爱好者们,已经默默关掉了浏览器。

《北京青年报》署名“水满则溢”的娱评文章《〈德云斗笑社〉有斗有笑,就是没有好相声》,随后被《中国青年报》转载,可以说也是相当硬气的。文章说道:

这档节目至少在前三期里,暴露出了德云社的一个现实问题:没有好作品。

这档综艺节目时刻都在展现“如何把相声说好”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截至第三期,都没有一段能够令人耳目一新的相声作品。我们看到那些掌握了不错的相声技巧的新人,在表演上始终离不开班社和自己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总是冥思苦想、闭门造车地酝酿段子或者金句,却无法把社会生活与相声技巧有机结合……

《观察者网》的文章有点另辟蹊径的意思,《托卡马克之冠:比起训斥壶嘴对人没规矩,郭德纲更应破除相声行当的封建礼教》从给师父郭德纲倒水的秦霄贤的一个随手动作被前者批评的事件入手。

文章虽坚称“并不是把相声行当中的所有传统内部门规一竿子打翻,它其中仍然包含了许多值得继承的美妙传统”,甚至文章开头就表示对“壶嘴对人”的习俗来源进行过一番考证,但文章忽视事件是两个坚守部分传统社交礼俗的中年人与一个对于传统社交礼俗没多大概念的90后的简单误会的本质,进而批评旧社会相声行业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可是那些陋习德云社也没有试图恢复啊!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因谐音“虎口”而忌讳壶口对人,恐怕可信度要更高一些。但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曾在央视春晚舞台公然表演《起名的艺术》,这该怎么说?现如今人们选择车牌号或者手机号时,依然热衷于谐音“发”的数字8,难道还是相声演员误导的后果?

“德云女孩”

综上所述,于是相比来说,《中国新闻周刊》和《北京青年报》的评论还跟《德云斗笑社》能扯上点关系。

但是,上述两篇文章中的几乎每一句话,如果单拎出来,都对。可一旦它们凑成一篇文章,就有待商榷了。

“德云女孩”、“饭圈文化”,是近几年人们提及德云社的时候常用到的词。

“德云女孩”曾经也让听相声的姑娘们引以为傲,也许她们更关注相声演员的“颜值”,也许她们学唱“春秋亭外风雨暴”“是谁那么坏,将我来造谣”等戏曲唱段和曲艺选段的初衷以及行为,和以往“追星”歌手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她们一度被主流媒体所赞扬。因为她们的出现确实让一些民间传统艺术有了重新张异彩的可能。

追究“德云女孩”因为谁、以及何时突然暴露出“饭圈本质”恐怕已非当务之急,但似乎一夜之间“德云女孩”就成了贬义词,人们以一副看破红尘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批评着她们的不对,但几乎没有人能提出具体措施教她们怎么“对”;人们以一副上帝视角批评德云社的“饭圈化”,但几乎没有人想过问问相声演员们自己有多少能自主选择的余地。

也许最关键的还在于,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突然有些“人人喊打”意味的“德云女孩”们,在没有人教她们该怎么做的情况下自发地成长着,进步着。又也许,这些改变还没有巨大到足以被他们发现。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发现时,会不会当成自己的功劳?

另外,批评者选择性忽略《德云斗笑社》一直在努力淡化“粉丝”对演员竞技得分的影响的事实。比如第四期的相声比拼环节,节目组就让经过“忍笑”培训的工作人员参与评选,演员们只有能逗乐他们,才算得到分数。

抱歉应该是这个:

“好作品”

“没有好作品”,诚然是截至目前为止《德云斗笑社》最为人所诟病的。但我们务必需要尊重一个事实,那就是《德云斗笑社》迄今为止仅仅播出了四期节目。纵观古往今来的所有选秀类节目,有哪一档节目是所有选手自赛程开始时就祭出杀手锏的?

至于“冥思苦想、闭门造车地酝酿段子或者金句,却无法把社会生活与相声技巧有机结合”,正是我所说的“几乎每一句话,如果单拎出来,都对,可一旦它们凑成一篇文章,就有待商榷了”。

“把社会生活与相声技巧有机结合”,这么一个连集合了文艺界几乎最精英的创作团队的央视春晚都没能再实现的崇高目标,现如今强行加给一档嘉宾成员是民间相声团体、主要目标是向更多的人介绍自己的成员的真人秀节目,未免太缘木求鱼了一些。

诚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至今仍应该被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所牢记、所奉为圭臬,但它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拿相声来说,能让人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得到一些启发,懂得一些礼义廉耻的道理,诚然可喜,但这一定不是人们获取上述道理的唯一途径。也许在过去人们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相声、快板、鼓书等曲艺形式是宣传国家政策乃至宣传文明礼貌讲卫生之类的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些道理若是时至今日仍然坚持曲艺作为宣传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那岂非才是对国民素质教育成果的无视和诋毁?

说到相声的教育“责任”,可谓千人千面。有人恨不得不再上演《山东斗法》之类的节目,因为这些节目“不尊重史实”。您瞧,这个节目虽说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精神麻药”式的自我安慰,可事实上它又在特殊历史时期内帮助了我们的先辈们唤醒民族自尊心。

至于《〈德云斗笑社〉有斗有笑,就是没有好相声》苛求的“《德云斗笑社》不该止步于展现演员业务功底,而应该‘把社会生活与相声技巧有机结合’”,我们可以看看被当成刘宝瑞代表作之一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作品刚好被《从剧场到综艺,郭德纲反正不闲着》提及,巧了吗这不是,巧了吗这不是),它除了“不尊重史实”的缺点,难道还能为了“把社会生活与相声技巧有机结合”牵强附会成“教育人们要居安思危忆苦思甜”吗?如果您真能这么附会,那么您为什么就不能帮德云社的演员和《德云斗笑社》的作品附会一下呢?

比如身为“富二代”的秦霄贤,表示要坚持“自己挣钱自己花”,这难道不够“正能量”吗?

马老在告别舞台演出中告诉我们:

“人生在世心不要偏”。

德云社团综《德云斗笑社》已播出四期,目前来说每一期节目内容的元素构成区别不大:

既有粉丝们喜闻乐见的演员个人生活、情感方面的猛料;也有普通娱乐综艺形式的玩闹游戏;还有作为相声团体的业务竞技内容;同时,时而穿插的一些相声相关词语的讲解,也多多少少地能让观众们在休闲消遣的同时了解到一些零碎的相声小知识。

刨开《托卡马克之冠:比起训斥壶嘴对人没规矩,郭德纲更应破除相声行当的封建礼教》实在没有多少可供参考之处;《〈德云斗笑社〉有斗有笑,就是没有好相声》作者希望《德云斗笑社》多关心天下大事,而不是“展现演员个人相声功底”(似乎可以理解为认可他们的相声功底);《从剧场到综艺,郭德纲反正不闲着》则是痛批《德云斗笑社》参演的相声演员们功底不足。

这倒挺有意思。如果这两位作者不是来自不同的平行世界,想必足以说明《德云斗笑社》或者其他任何一档节目,无论再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既然如此,凭什么德云社不能更多得只保证自己在节目中玩的开心呢?

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德云斗笑社》依然在试图将节目做地更多样化一些,以服务具有各种不同喜好的观众。

因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如果《德云斗笑社》直到最后一期依然停步于目前的水平,我们再一起骂它。

来自一个还没有“默默关掉浏览器”的相声爱好者的承诺。

声明:本文由 麦香骆驼 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转载请告知并注明作者姓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