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上海這座城市,每個轉角都有可能遇上“金融科技”:街頭小店買瓶水、網紅飯店喫頓大餐,或者上下班乘地鐵,隨處可用手機掃碼支付;去銀行網點辦業務、到醫院看病,即使不帶身份證、醫保卡,也能靠“刷臉”完成實名認證……

黃浦江畔正在進行的外灘大會,爲我們將這些看似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如“拼圖”般一塊又一塊用心拼接在一起,以更直觀的方式集中呈現金融科技的力量,啓發人們思考金融與科技互相“加持”的未來。

可以預見,普惠和包容肯定會是這幅“拼圖”中無可替代的一抹亮色。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在大會現場打了一個很妙的比喻:金融科技能以技術驅動爲原理,爲小微企業和個人打造一架“直升機”。“直升機不比誰飛得高,而是看能不能做到樹梢高飛行,這是最難的。”在他眼裏,金融科技能否帶來真正的普惠,是未來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之一。

用一句話來概括“普惠”的內涵,就是不能落下每一個應該得到金融服務的個體。迄今爲止,全世界大多數個人和企業依然無法夠着金融服務的門檻,關鍵的“痛點”就在於信息不對稱,而技術的創新恰恰能成爲消弭這條鴻溝的一大“利器”。

把視線轉向上海,這座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城市早已定下明確方向:堅持普惠包容,服務實體。這意味着要保障不同羣體平等享有安全、便利、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持續加大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和民生領域的支持力度。

“疫情來了,遊客沒了,生意很難做,我該怎麼辦?”昨天的主論壇上,面對全球多地小微企業主的在線提問,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施泰納的回答簡單而有力:數字金融。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則建議他們向上海一家千里香餛飩鋪取經:店主在疫情期間靠金融貸款渡過難關,又利用數字消費券、開拓外賣服務等一系列數字化手段,成功實現了生意的V形反轉。

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諸如此類的“逆襲”故事已讓大家對金融科技釋放出的創新力量刮目相看。而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力量的賦能之下,金融“活水”正更暢通、更精準地流向中小微企業,讓老百姓在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重要民生領域的金融服務需求也可以被有效滿足。

集聚着大量的頭部企業、人才、資本,上海已經成爲全球金融科技的最佳試驗田。以標準形成、監管創新爲突破口,更多具引領性、有潛力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將在此破繭而出,組成金融科技的“上海矩陣”,推動充滿溫度的普惠金融真正落到細處、落到實處。

作者:唐瑋婕編輯:施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