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我們總能賺到錢,但無法持續盈利?

有人說是運氣,有人說是投資技術,也有人認爲是自身的認知水平。《財務自由筆記》的作者提到,投資持續賺錢的因素只有這一點——保持理性,也就保住了 10% 的平均收益。

爲何這麼說?

不妨假想一隻在過去 20 年內,扣除各項稅費後年均淨收益率仍達到 10% 的基金,在某些年這隻基金可能賠錢,而在另一些年份則可能賺錢。

但在長期來看,儘管有漲有跌,有直線有曲折,它還是實現了 10% 的年均收益率。

假如你發現, 1990-2010 年,有 1 000 名投資者始終投資於該基金,你就可以認爲,他們每個人都獲得了 10% 的年均淨收益。然而事實上,這些投資者往往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收益。

當某隻基金連續幾年業績不佳時,大多數投資者的反應是捂緊錢袋,減少投資或者乾脆不投資。

很多理財顧問也會在一旁煽風點火 :“這隻基金最近的表現一直很糟糕。因爲我們的職責是最大限度地維護您的利益,所以我們必須把您的資金轉移到其他表現優異的基金。”

而當這隻基金表現超凡時,大多數投資者和理財顧問則會手忙腳亂地往裏投錢,就像饞貓圍着大魚喵喵叫一樣。

在基金便宜時,拋出或是停止買進 ;當基金變貴了,反倒像瘋子一樣大肆購買。說到底,這其實是一種自我破壞性行爲。由於這樣做的人佔絕大多數,我們不會認爲這是一種“認知障礙”。

長期來說,這種不理性投資行爲必然會讓投資者持有基金的成本超過平均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對於指數基金還是主動式管理基金,大多數投資者的收益都會比他們所持有的基金本身的實際業績還差,因爲他們總是喜歡買高賣低。

晨星公司稱,大多數投資者都會這樣做。在 2014 年的一項研究中,晨星考察了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的 10 年期主動式管理基金平均收益率。

在考慮基金收費之後,這些基金的年均收益率爲 7.3%,而基金投資者的年均收益率卻只有 4.8%。熊市來了,他們畏縮不前,結果在低價時不買進 ;牛市到了,他們忘乎所以,着魔般地在高價位持續買進。這種非理性的行爲帶來了毀滅性後果。

在 30 年的考察期內,不同策略帶來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

1.每月按 7.3% 的年均收益率投資 500 美元,30 年後的投資價值 爲 641 971美元。

2.每月按 4.8% 的年均收益率投資 500 美元,30 年後的投資價值 爲 403 699 美元。

非理性投資帶來的成本:641971 美元-403699美元=238272美元。但是,如果你對當前狀態完全置之不理,會怎樣呢?

作爲投資者,你確實沒有必要把全部精力放在股市本身。

假如你購買指數基金並持有 25 年,在這期間保持每月投入相同金額的資金,即採用所謂的“定期定額投資法”(Dollar-cost Averaging),而該基金的年均收益率爲 10%,那麼,你就可以實現 10% 甚至更高的收益率。

爲什麼能夠實現更高的收益呢?

如果股市崩盤,平均化的成本實際上會讓你獲得更好的回報。假設某個人在 2008 年 1 月開始向美國整體股市指數基金投資100美元。我們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故事 :2008-2009年股市崩盤。

2008 年,美國股市大幅下跌,直到 2009 年中旬,股市纔開始復甦。但截至2011年1月,大盤仍低於2008年1月的水平。

這段時間的股市變化如圖所示。

2008 年 1 月開始投資的投資者可能會抱怨運氣不佳。但如果堅持按定期定額投資法進行投資,他們的境遇一定會得到改善。

如果從 2008 年 1 月到 2011 年 1 月,他們每月投入 100 美元,那麼這段時間的總投資成本爲 3 600 美元。按照這個策略,他們的投資價值將增長到 4 886 美元。

如果自 2008 年 1 月起,投資者堅持每月投入 100 美元,那麼到2016 年 8 月,他們投入的總成本將增至 9 200 美元,而這筆投資的價值則會增至 19 228 美元。

通過每月投入相等的資金,投資者就可以在市場低迷時買入更多的基金份額,而在市場上漲時購買更少的基金份額。這樣,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支付的平均成本就會低於同期的平均價格。

但這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於股市的波動性。當股價大幅反彈時,採用定期定額投資法的投資者就會因爲他們的節制而得到回報,實際上,他們完全可以跑贏大盤指數的總體收益率。

而當股票市場的收益率非常穩定時,採用定期定額投資法的投資儘管仍可獲得一些收益,但肯定會落後於大盤收益率。不過,很少有投資者能有如此堅韌的毅力,這也是大多數基金業績不佳的原因吧。

那麼,關於投資穩定賺錢的策略, 你的方法是什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