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从“对抗”到“适应”,听安庆余畈村民讲述“茭白故事”

受气候影响,今年安徽安庆主簿镇余畈村脱贫户储昭才种的茭白收成相对减少,“不过问题不大,这样的风险还能扛得住。”虽然歉收,储昭才还保持着底气。

据余畈村支部书记王玉怀讲述,早在2001年,茭白就被引进余畈村。那时,平均海拔800米的余畈村仍种水稻,当地水田多为冷浸田,水稻种植几乎年年遭遇“青封灾”,村民温饱难以保障。

茭白喜水不喜高温,经安徽省农科院专家介绍,环境适宜的主簿镇决定尝试发展茭白。“它在路边就长,为什么当回事去种?”在一片质疑声中,余畈村11户及邻村7户村民自愿在初春试种17.1亩。余畈村与茭白的故事,就从这最初的十余亩试验田开始。

2001年6月,试种茭白丰收,亩产达3300斤至5600斤。加之卖种苗收入,当年就产生5户“万元户”,其中4户在余畈村。

茭白丰收。程乔霞 摄

“激动啊,没想到种茭白这么赚钱。”王玉怀介绍,2002年,主簿镇决定,“环境对抗式”种水稻可转变为“适应式”发展茭白,当年在全镇扩大种植茭白300亩。

此后,随着茭白种植的奖补、贷款、技术、合作社等逐渐完善,茭白生产渐趋稳定。2018年,全镇7800亩、其中余畈村1200亩水田,全部由水稻改种茭白。

家乡的茭白长势喜人,吸引了在外务工的储昭才。2015年起,他回乡种了5亩茭白。3月种、8月收,他的茭白收成好的时候,每亩有5000多斤,由村中合作社收购销往合肥、武汉等省内外市场,每年收入3万多。此外,他随易地扶贫搬迁住进百余平方米新房,且少量种茶及从事公益性护林员,也有每年1.5万元收入,2017年即已脱贫。

储昭才讲述生活变化

王玉怀还提到,如今,余畈村人均年收入达13800元,集体收入达20万元。茭白给村子带来的,还有结合茭白种植及村史总结而成的“诚孝俭勤和忠义健善乐”十字民风、方便交通的“茭白桥”、500米长的滨河健身步道“茭白大道”等。

作物虽小作用大,余畈村与茭白的故事仍在继续……(光明网记者 孔繁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