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氣候影響,今年安徽安慶主簿鎮餘畈村脫貧戶儲昭才種的茭白收成相對減少,“不過問題不大,這樣的風險還能扛得住。”雖然歉收,儲昭才還保持着底氣。

據餘畈村支部書記王玉懷講述,早在2001年,茭白就被引進餘畈村。那時,平均海拔800米的餘畈村仍種水稻,當地水田多爲冷浸田,水稻種植幾乎年年遭遇“青封災”,村民溫飽難以保障。

茭白喜水不喜高溫,經安徽省農科院專家介紹,環境適宜的主簿鎮決定嘗試發展茭白。“它在路邊就長,爲什麼當回事去種?”在一片質疑聲中,餘畈村11戶及鄰村7戶村民自願在初春試種17.1畝。餘畈村與茭白的故事,就從這最初的十餘畝試驗田開始。

2001年6月,試種茭白豐收,畝產達3300斤至5600斤。加之賣種苗收入,當年就產生5戶“萬元戶”,其中4戶在餘畈村。

茭白豐收。程喬霞 攝

“激動啊,沒想到種茭白這麼賺錢。”王玉懷介紹,2002年,主簿鎮決定,“環境對抗式”種水稻可轉變爲“適應式”發展茭白,當年在全鎮擴大種植茭白300畝。

此後,隨着茭白種植的獎補、貸款、技術、合作社等逐漸完善,茭白生產漸趨穩定。2018年,全鎮7800畝、其中餘畈村1200畝水田,全部由水稻改種茭白。

家鄉的茭白長勢喜人,吸引了在外務工的儲昭才。2015年起,他回鄉種了5畝茭白。3月種、8月收,他的茭白收成好的時候,每畝有5000多斤,由村中合作社收購銷往合肥、武漢等省內外市場,每年收入3萬多。此外,他隨易地扶貧搬遷住進百餘平方米新房,且少量種茶及從事公益性護林員,也有每年1.5萬元收入,2017年即已脫貧。

儲昭纔講述生活變化

王玉懷還提到,如今,餘畈村人均年收入達13800元,集體收入達20萬元。茭白給村子帶來的,還有結合茭白種植及村史總結而成的“誠孝儉勤和忠義健善樂”十字民風、方便交通的“茭白橋”、500米長的濱河健身步道“茭白大道”等。

作物雖小作用大,餘畈村與茭白的故事仍在繼續……(光明網記者 孔繁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