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来西亚新锐导演郭修篆执导的《光》(Guang),改编自导演与患有自闭症的亲生哥哥相处的过程,描述一段围绕着两兄弟的故事。 哥哥文光(庄仲维 饰)是一名自闭症患者,母亲过世后,由弟弟(张顺源 饰)一肩扛起照顾哥哥的责任,但由于文光自闭症,无法与社会产生联结,找不到稳定工作,在生活与亲情的压力下,弟弟逐渐面临崩溃边缘。

从故事剧情来看,这是一部从自闭症患者视角出发,进而带出家庭矛盾、社会脱轨等电影,这类题材的电影可以拍得很深、很沉,可以批判社会对于自闭症患者医疗体系的缺乏,也可以阐述旁人异样眼光看待此症所遭受的不公,端看创作者的剧本角度及叙事手法,举例来说,在 2013 年拿到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港台纪录片名导沈可尚的《筑巢人》便以一双澄澈的眼睛,洞悉了自闭症家庭所面临到的遭遇。

沈可尚将《筑巢人》拍得很轻(节奏明快且活泼),但本质却很重,且沈可尚细腻的观察中,将《筑巢人》透着个人鲜明的作者印记,并保有“纪录片”本质上的客观,沈可尚深入自闭症患者的家庭,与之生活,冷静地记录着被摄者的悲与喜,且透过剪接的画面组合,产生意想不到的质量差效应,最后沈可尚将镜头带向自闭症患者的爸爸身上,一语道出生活失重之感,撼动了多少观众的心,《筑巢人》中的诗意文学感,将此题材发挥的不落俗套。

自身经验融入电影 具有高度说服力

回过头来看《光》,导演郭修篆无意将自闭症家庭的“悲剧性”硬套在观众身上,他不乞求怜悯,也不希冀帮忙,反之他不卑不亢将故事拍得很甜,但甜中却带着苦涩,在这两者情绪中,郭修篆昂首阔步地将自闭症的“沉重感”处理的容易入口,虽说这是个典型议题导向的电影,但靠着导演自身与患者相处的经验,让故事拥有高度的说服力,且将声音导入戏中(自闭症的文光拥有绝对音感),巧妙让观众明白“聆听”的重要性(不管是与人或是与物),电影的流畅叙事,让人轻易进入自闭症家庭的问题以及马来西亚的底层世界,且故乡与大城市的对比,也让故事更有可观性,流露出地域性中的人与情。

而两兄弟的日常对话,也写得相当精准,再透过庄仲维与张顺源两人默契十足的演出,将“自闭症”以及“照顾者”生活中的苦与乐呈现出,贯穿全片的“兄弟情谊”在台词与演员到位的诠释下,将这些私密的个人情感,转成普世能接受的语言,打入观众的心,而最后一场戏,兄弟俩走在回家路上闲聊的处理,经过大风大浪后,这一笔让余韵飘散许久,也是本片可圈可点的出彩之处。

但《光》也并非没有缺点,首先,女教师的支线显得过于鸡肋,过于服务性的角色写得并不好,反而有着分散焦点的疑虑,再来,片中好几段流于 MV 式的拍法,过浓的情绪大大消减了写实电影情感上的力度,影响了观众入戏的深浅,最后,虽说演员表现方式讨喜,但过于夸张的演出会让观众思考是否有其必要,过于外放不懂得内缩,郭修篆想说的东西太满时,就缺少了内敛的美感以及模糊地带的暧昧性,限缩观众思考的空间,打乱了整体有可能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让电影停留在“好看”的阶段,并非“杰出”的境界。

综观全片,《光》质朴、纯洁及动人,虽说故事俗套(自闭症有异于常人的能力,最终获得友善对待),但导演清楚明白电影整体的走向,议题性单一却处理得相当入微,成熟的驾驭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比起冲动躁进,塞进一堆议题却无法整合收束来的好,虽说仍有显而易见的缺点,但相信对于刚起步的剧情长片创作者,都还有时日来改进修正,况且以一个新锐导演来说,能拍出片尾那“玻璃杯钢琴”一景,便已足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