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講述文化的最終意義,恰恰就是面對年輕一代。”

“我相信很多人讀過我的書,這樣的話我們就是老朋友了。”9月25日下午,上海書城7樓,餘秋雨面前沒有人山人海的讀者。面對攝像機鏡頭,他開始了一堂給學生們的雲上“第一課”。

“我很重視這堂課,期待了很多天。不過,這堂課先不講書,來講一個對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文化體量如此之大,大家的學業如此之忙,怎麼用有限的時間把握如此龐大的文化體量?學生們擔憂的,老師和家長們更擔憂。所以,我今天講課的起點就是如何面對龐大的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如何從中取捨,並找到適合青少年的講述方式?餘秋雨選擇了歷史、人物、作品三個維度。在喜馬拉雅音頻平臺,他主講的《中國文化必修課》的音頻節目收聽人次超過六千萬。在這檔節目中,他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中國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

三冊《給青少年的中國文化課》正是由這檔節目而來。餘秋雨認爲,文化是不斷往前走的,需要靠年輕的生命來創造。在序言中,他說:“講述文化的最終意義,恰恰就是面對年輕一代。”

“打個比方,全家人去一座名山遊玩,走到入口處,爸爸看到喜歡的花和樹就彎下腰來拍照,媽媽在選購一些當地的美食,爺爺比較瞭解古典文化,看到門口有個古碑就讀了起來。而家裏最小的那個中學生呢?他抬頭看起旅遊線路圖,而且找來一位有經驗的導遊問,哪條線路可以讓我們在今天走完這座名山的主要景點。”餘秋雨肯定了看地圖的做法,“一是避免了迷失,二是避免了遺失。“這個年輕人就是今天聽課的中學生,就是你們,而我想成爲那位你們尋找的導遊。在漫遊文化大山的時候,找到可以掌握最重要的景點的一條比較輕便的路。”

“懂得一條路徑、記住一些名字、熟讀一些作品,相當於進山的時候找到了有效的路線圖。”餘秋雨舉例,記住一些名字——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屈原、司馬遷、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關漢卿、王陽明、曹雪芹,這是他精選出的歷代應該記住的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甚至唐詩也只需背出50首。

餘秋雨說,如果他當中學語文老師,會讓孩子們儘可能多把時間放在寫作上,在寫的過程中,讀的東西也會活起來。很多家長會問,爲什麼孩子背了那麼多古詩,語文成績卻沒有提高?餘秋雨認爲,答案就在於缺少寫作的練習。對孩子來說,寫作可以全盤皆活,通過寫,知識才能真正內化。

餘秋雨還建議,家長在引導孩子寫作和演講時,要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而不是一再使用別人已經用濫的成語和形容詞;還要在質樸敘事過程中,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而不是隻顧自己抒發情緒和議論。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未必是文學家,但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很好的文學素質。

“中國文化的大江大河延續下去,出現新的名字、新的作品、新的脈絡。你們,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希望。”餘秋雨對雲端收看的青年學子說。

這場活動是上海新華傳媒首次採取“書城雲直播”形式,以上海書城爲中心直播間,同步直播至長三角地區多所中小學校。上海地區新華書店、上海書城的23家主力店也在店內統一設立分會場,供學生、讀者現場收看直播,以線上線下全媒體融合形式給青少年“開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