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政政策要堅持更加積極有爲——訪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新華社記者鬱瓊源、申鋮

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爲,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豐富政策“工具箱”,打出“組合拳”,發揮出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

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怎樣進一步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下一步,作爲國家治理基礎的財政如何發力?新華社記者近日採訪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以新發展格局積極應對挑戰

“我們今年的課題,主要是圍繞疫情衝擊所帶來的各種影響,疫情衝擊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是前所未有的。”作爲深耕財政領域多年的資深學者,劉尚希結合自己的研究談起對當前經濟問題的看法。

劉尚希表示,疫情之下,全球的經濟、貿易、投資等格局都已經和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世界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世界經濟遭受嚴重的衝擊,給各國發展都帶來重大挑戰。中國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正是來應對這一衝擊和挑戰。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涉及產業結構調整,也意味着整個體制、政策都要有一個大的轉向。這個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劉尚希說。

他建議,從觀念上、政策上,尤其是體制機制上進行轉變和調整,更加着力於如何暢通內循環。要進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打通各種體制機制上的堵點和痛點,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出更多的發展動力和活力。

“六穩”“六保”關鍵要保中小微企業

今年,我國在“六穩”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六保”,更強調兜住底線、守好基本盤,爲應對疫情衝擊、推動經濟平穩運行把脈定向。

劉尚希介紹,從財科院開展的研究來看,當前要落實好中央提出的“六保”任務,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是城鎮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市場主體保住了,就保住了就業;保住了就業,才能保住收入;保住了收入,才能真正有效保障民生。”劉尚希說,現在自我僱傭就業等靈活就業越來越多,意味着我們要轉變傳統就業觀念,進一步促進就業的充分性、穩定性、平等性,提升就業質量。

據劉尚希介紹,從政策來看,圍繞保中小微企業市場主體方面,中央各部門出臺了相關政策約三百多項,地方政策約八百多項,加起來約上千項。

“現在不缺政策,重點在於怎樣把這些政策落實好。要進一步加強政策評估,既要評估政策效果,還要評估政策本身,是不是還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劉尚希說,如果享受支持政策的成本較高、有難度,那麼這樣的政策等於就沒有落地,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

財政政策要堅持更加積極有爲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一些地區財政收支形勢較爲嚴峻,基層運轉面臨挑戰。

“今年一些地方基層運轉出現困難,一個大背景就是疫情衝擊。有些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基層收支面臨較大壓力。”劉尚希說。

劉尚希表示,面對疫情衝擊,財政領域面臨雙重任務:一方面要過緊日子,精打細算,調整支出結構,儘可能保證財政可持續;另一方面,即使財政收支壓力加大,但財政政策還要更加積極有爲,對沖風險,有效保障民生、保障基層運轉等。

“中央財政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新增一萬億元赤字、併發行一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讓資金直達基層,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劉尚希說,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堅持更加積極有爲,保持一定的支出強度。

財政支出力度加大,債務規模不減,是否會帶來風險?

劉尚希認爲,債務風險既要看債務本身,也要看債務資金使用效果。“債務資金使用如果能與經濟增長、百姓生活改善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那麼債務規模哪怕多一點也不是問題;如果沒有形成這種良性循環,哪怕債務少一點,可能風險也會增大。要全面辯證地評估債務風險,不能片面靜態地就債務論債務。”

“此外,政府如何‘花好錢’,還面臨着一些挑戰。”劉尚希說,從調研中,我們看到現在財政資金在跟着項目走,這個思路是正確的,但還要進一步明晰項目跟着什麼走,切實把寶貴的資金花在急需且長期有效的項目上、花在有經濟社會價值的項目上,要避免爲花錢而上項目,爲短期目標而盲目鋪攤子、提標準。要着力於從中長期來評判財政支出的經濟社會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既對沖當前風險,又能避免給以後帶來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