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羣”第352篇原創文章,作者鷹從天降。全文共6068字,配圖N幅,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曾於2020年9月25日首發。

謹以此文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抵抗的各國人民致敬!

作者來自於燃燒的島羣微信羣,

喜歡研究二戰巴爾幹戰場。

“燃燒的島羣”是二戰史軍迷的俱樂部,擁有國內一流的二戰史專家、作者顧問團。想進羣的朋友,請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請入羣。入羣后務必先看羣公告,違規者移出羣聊。燃燒的島羣歡迎您!

筆者之前寫過:

《追夢瓦爾特——尋找老電影記憶深處的萊爾上將》(以下簡稱《萊爾》)、

《紅星閃耀巴爾幹——電影中的南斯拉夫游擊戰》系列(以下簡稱《紅星》)、

《目標:鐵托!——電影<突襲德瓦爾>中的跳馬行動》(以下簡稱《德瓦爾》),

歡迎大家從燃燒的島羣公衆號裏搜索、閱讀、分享。

首先給之前的文章補幾張圖:

授予黨衛軍傘兵的傘降獎章,比空軍傘降獎章少了鷹爪下的萬字。

南斯拉夫戰前從德國高價進口的Do-17K轟炸機,來自燃燒的島羣羣友所編、所售《第三帝國空軍綜合事典》

1941年4月6日,德軍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皇家空軍(RYAF)共擁有64架Do 17 K型轟炸機(其中37架由德國製造,27架由南斯拉夫製造)。

在德軍最初的轟炸中,26架Do-17K被擊毀在地面。

4月14和15日,倖存的7架Do-17 K型轟炸機飛到了尼卡斯克機場,將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和政府官員撤往希臘,國家的黃金儲備亦由這7架飛機運往希臘。

這次任務後,5架Do 17K毀於意大利空軍對希臘波羅蜜機場的空襲,另2架則撤往埃及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序列。南斯拉夫投降後,少量的Do 17 K型被德軍俘獲,有2架逃亡至蘇聯。1942年初,這些飛機被移交給克羅地亞獨立國的空軍,對抗南斯拉夫游擊隊。

Do17 K型總共製造了73架,37架在道尼爾工廠製造。剩餘36架在南斯拉夫製造,其中在克拉列沃國家飛機制造廠完成了33架。1943年末,最後3架Do 17 Kb型在貝爾格萊德的伊卡魯斯公司製造,移交給克羅地亞獨立國的空軍。

資料來自於燃燒的島羣羣友公衆號Sky Captain的文章《道尼爾Do 17 K型——南斯拉夫的長鼻子“飛行鉛筆”》

以下四張圖來自《南斯拉夫史》

以下是黨衛軍500/600傘兵營的圖片,由燃燒的島羣羣友、公衆號“raingun的裝甲研究社”作者提供,也是《黑天鵝之死:武裝黨衛軍的最後一戰》書籍作者。

歡迎大家關注 raingun的裝甲研究社公衆號!

歡迎大家關注!

再補充一張圖:

開始正文:

“你說錯了,上校馮·迪特里施已經到達薩拉熱窩!”

“願上帝保佑追擊者,也保佑被追擊者。”

“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就要來了。”

“誰活着誰就看得見!”

“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

“好運氣,班賓諾!”

“好運氣,扎瓦多尼!”

“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工程師,你還在等什麼!?”

“可惜,真是一座好橋。”

提到南斯拉夫著名老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相信很多老影迷和軍迷都不陌生,這部電影爲紀念南斯拉夫人民起義三十週年(1941年7月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大起義),由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拍攝,1972年11月30日首映於匈牙利,197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並在我國放映。

電影《橋》同樣由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拍攝,1969年出品,1977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引進我國。《瓦》在拍攝時間上要晚《橋》2年多,在引進我國的時間上卻比《橋》要早4年,兩部電影迅速風靡全國,在我國颳起了“南斯拉夫旋風”!40多年以來,估計有幾億中國人看過這兩部電影。

兩部電影堪稱“南斯拉夫電影雙壁”,其中的感人情節和經典臺詞,讓無數人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很多人對其中的臺詞倒背如流,對人物的印象極爲深刻。

對於崇尚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中國觀衆來說,南斯拉夫電影的驚險、緊張、刺激和英雄情結,讓人難以忘懷。瓦爾特和老虎一度成爲了很多人的英雄偶像,如今他還依然活在很多中國電影觀衆的記憶裏。

筆者是一位南斯拉夫電影的忠實粉絲,看過《瓦》和《橋》等不下十遍,經典臺詞能倒背如流,經典音樂常回響在耳邊。如今,年紀大了,回想初心,朝花夕拾,重溫了這兩部電影的諸多小細節。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撰寫此文與大家分享。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常常感嘆自己知識的匱乏,恨自己不懂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造成了諸多的遺憾與不足,請讀者原諒,與大家共勉。

兵分兩路,各表一枝。先談電影《瓦》。

片頭出現了B-17轟炸機羣1944年轟炸德國本土的歷史畫面。在這幅截圖裏,筆者僅憑炸彈架無法判斷是哪種型號的轟炸機,希望讀者高人指點迷津。

很多人認爲片頭出現的“德國1944”字樣表明,德軍的東南司令部在德國境內,這是不可能的。“德國1944”字樣只是表明片頭盟軍轟炸的是德國本土,德軍的東南司令部應該在巴爾幹地區。

電影開頭這個德軍防空洞指揮部,實地據說是南斯拉夫的地下祕密核掩體,位於波斯尼亞北部的偏僻小鎮科尼茨,內雷特瓦河經過小鎮中心,是冷戰期間南斯拉夫人民軍應對核戰爭的祕密指揮部兼鐵托元帥的居住地,但是從來沒有被鐵托用過。工程從“波黑的喜馬拉雅”——霹靂神山的內部開挖,1953年動工,1979年完工,耗資290億(第納爾?),一直處於保密狀態。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此地祕密才被公開。

掩體深入地下280米,總體面積6500平方米。各種設施齊全,有獨立的發電系統、通信系統、空調系統等,可同時容納幾百人辦公生活,存儲的食物至少讓這些人生活幾個月。

參會軍官的筆記本封面都有鷹徽,細節好評!就是希特勒的雕像感覺不是太像。

燃燒的島羣羣友指文圖書所售筆記本

——片頭臺詞詳考——

首先出場的這位德國將軍走進了防空洞裏的地下司令部,會晤了下屬之後,說到:“諸位,向你們宣佈一項重要的消息,我們東南軍區司令萊爾上將已經接到了命令,A軍團今天晚上開始按計劃從巴爾幹撤退。請坐吧,先生們!”

根據這位將軍的肩章和領章(三片矢車菊),可以判斷是一位元帥,再根據他戴眼鏡的形象和所駐地區爲巴爾幹一帶,基本可以判斷爲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元帥(以下簡稱魏克斯)。上圖左爲歷史上魏克斯元帥,右爲電影中魏克斯元帥的形象,可見演員已經十分傳神。

“東南軍區司令萊爾上將”,萊爾是德軍的一級上將或者大將(德語將軍一級軍銜:“上將/最高將軍、兵種將軍/二級上將、中將、少將”,按照國內習慣很容易翻譯成“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只是翻譯不同而已,對應軍銜是同一個,本文以下均稱大將),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軍區翻譯是不合適的,二戰只有德國本土、奧地利和波蘭設了21個軍區,在其他佔領區並未設軍區,這裏最好翻譯成東南戰區或者東南司令部。經查德軍的大將資料,叫萊爾的並且駐紮巴爾幹地區的大將只有一個,那就是空軍大將亞歷山大·勒爾,所以萊爾上將就是亞歷山大·勒爾。

電影中所謂的A軍團,其實就是駐紮薩洛尼卡的德軍E集團軍羣。因爲德語的e,音標爲[e],發音很像英語的A,導致出現了翻譯錯誤。字幕仍然顯示E軍團。絕對不要以爲A軍團是1944年同時期防禦波蘭南部和斯洛伐克的那個A集團軍羣。

“貝爾格萊德的丟失,俄國軍隊從北方向我們推近,在南斯拉夫全國各地,到處都是游擊隊。我們在巴爾幹的處境很危急。現在我們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萊爾上將的部隊撤退之前,敵人佔領了這條公路的話,A軍團就會被包圍。這意味着,我們將要損失二十個師。目前保衛德國,就指望這二十個師了。”

看時間節點,提到了“貝爾格萊德的丟失”,經查資料得知,貝爾格萊德戰役由蘇聯紅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保加利亞祖國陣線軍三方協同,於1944年9月—10月實施,於10月20日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德軍魏克斯元帥的F集團軍羣敗退至南斯拉夫西部。之後蘇軍北上匈牙利,解放南斯拉夫全境的任務落在了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軍的身上。

電影中的德軍司令部肯定不在貝爾格萊德,至於是否在薩拉熱窩,從電影中無法得知。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44年10月貝爾格萊德戰役以後。

歷史背景:1944年,爲了避免被圍殲,東南司令部總司令、F集團軍羣司令魏克斯元帥和E集團軍羣司令勒爾大將配合,陸續將巴爾幹地區的德軍北撤。10月德軍基本撤出希臘,只在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羣島上保有少量兵力,戰鬥到德國投降。英軍迅速登陸希臘,鎮壓了希臘民族解放軍,並引發了長達四年的希臘內戰。

貝爾格萊德戰役以後,從薩洛尼卡撤退的德軍E集團軍羣無法沿摩拉瓦河河谷撤退,只能沿難以通行的波斯尼亞山路退卻,沿途遭到人民軍和游擊隊不間斷的襲擊。勞費爾行動的失敗,就是這種大背景的縮影。不過總體而言,德軍的撤退進展順利。1944年底,該軍在波斯尼亞-馬其頓邊境構築了堅固防線。

1945年3月25日,魏克斯元帥被希特勒解職,F集團軍羣解散。勒爾又兼任了東南司令部總司令,E集團軍羣也又成了巴爾幹地區德軍唯一的集團軍羣。1945年4月12日,E集團軍羣撤往斯洛文尼亞和奧地利邊境。5月8日,經過協商,向奧地利的英軍投降。5月25日,E集團軍羣正式解散。

從1943年8月至1945年3月期間,東南司令部的總司令一直是魏克斯元帥。在電影中,薩拉熱窩仍然由德軍佔領,歷史上1945年4月6日,飽經戰火的薩拉熱窩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解放。所以電影中故事情節的節點應該就是44年10月貝爾格萊德解放至魏克斯被免職期間,而此時的東南司令部司令是魏克斯元帥本人,也就是片頭出現的元帥本人,不是勒爾大將。筆者以爲此處可能是魏克斯元帥出於對戰友的尊敬而說的謙辭,“東南軍區司令員萊爾上將”意爲“東南軍區的一個司令”(即下屬的E集團軍羣羣司令)而不是“總司令”。此處歡迎各位讀者提供資料,與筆者釋疑。

“現在我們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什麼意思呢?難道東南司令部以前還控制過多瑙河以北的公路?非也,東南司令部的管轄區域爲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本來控制的區域絕大部分都是在多瑙河以南,只有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一部分地區在多瑙河以北。

1944年10月初,德軍仍然暫時控制流經南斯拉夫西部、匈牙利和奧地利的多瑙河南北兩岸,但不久隨着蘇軍發起布達佩斯戰役而改變。

“如果在萊爾上將的部隊撤退之前,敵人佔領了這條公路的話,A軍團就會被包圍,這意味着我們將要損失20個師。目前保衛德國就指望這20個師了!”

這句臺詞是否屬實呢?A軍團有20個師嗎?

經查閱資料,1944年9月間,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等南下開往馬其頓,接應黨衛軍第13武裝山地師——聖刀師(克羅地亞第1師)、黨衛軍第23武裝山地師——卡瑪師(克羅地亞第2師)的殘餘部隊、黨衛軍第21武裝山地師——斯坎德貝格師(斯坎德培師,即阿爾巴尼亞第1師)。歐根親王師在馬其頓地區開闢了瓦爾達爾河的河谷走廊,讓希臘和愛琴海的35萬德軍安全向北撤退。在瓦爾達爾河谷側翼的戰鬥當中,這些部隊臨時編派在“繆勒”軍團 ,從屬於勒爾大將的E集團軍羣。

雖然貝爾格萊德被解放,但瓦爾達爾走廊卻持續暢通,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讓德軍順利撤出。任務完成後,歐根親王師撤退,由查查克渡過德里納河,到達布爾奇科。11月歐根親王師收編了斯坎德貝格師的殘餘部隊。

所以20個師這個數字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的,更何況戰爭後期德軍很多師都不滿員。

那麼保衛德國真的就指望這20個師了嗎?參考燃燒的島羣羣友的回答:

柏林戰役發起時,德軍已經沒有什麼重兵了!當時德軍散落在各地的部隊共計約有185萬人,主要包括:部署在拉脫維亞的“庫爾蘭”集團軍羣,兵力爲20萬左右;撤退到克羅地亞的E集團軍羣,兵力爲25萬左右;部署在捷克的中央集團軍羣,兵力爲90萬左右;部署在德國境內西線的B、C、G集團軍羣,兵力加起來不足30萬;丹麥、挪威的德軍,兵力20萬左右,另外在法國海岸、荷蘭海岸、克里特島、愛琴海羣島、意大利北部還有殘餘力量。即便這些部隊全部集中起來,也沒有能力去解柏林之圍。因爲蘇軍圍城部隊由20個合成集團軍、4個坦克集團軍、7個獨立坦克軍和2個機械化軍等部隊組成,總兵力爲250萬,而且都是士氣正盛的精銳之師。

問題的關鍵,是外圍德軍根本沒有能力去集中兵力。其中,兵力最大的一股是舍納爾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羣,從表面上看人數很可觀,多達90萬之衆,但它所面對的300萬烏克蘭方面軍及波蘭起義軍的牽制與包圍,根本無法脫身。其餘各地的德軍也都處於自顧不暇、自身難保的境地,集中兵力都做不到,遑論回援解圍。

當然,外圍德軍也並非沒有嘗試過回援解圍。1945年4月24日,德軍第12集團軍司令溫克率領第41、48裝甲軍,對蘇軍大將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團軍左翼發動反攻,同時命令右翼的德軍第20步兵軍配合這次反攻行動,企圖攻佔波茨坦南部地區,打開突圍缺口。怎奈二戰後期的德軍已是強弩之末,第41和第48兩個裝甲軍的坦克數量,加起來趕不上蘇軍的一個坦克營。戰至4月30日,反攻行動宣告失敗。

其次,還要看回援行動到底有多大意義。柏林戰役從1945年4月16日打到5月9日,共計持續23天。實際上,從4月27日蘇軍突入柏林中心起,主要戰鬥基本結束,大部分守城德軍已經放棄了抵抗。也就是說,留給外圍德軍實施回援行動的時間僅有11天,沒有哪一支德軍能夠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衝破盟軍的層層防線趕回柏林。退一步說,即使德軍能夠及時趕回柏林,也無法與城內守軍建立策應關係。因爲德軍守城部隊雖名義上有100萬人,但其中從前線撤下來的老兵僅爲10萬人左右,其餘大部分都是新兵、老幼婦孺以及僕從國徵集的牆頭草部隊,指望這種守軍與回援部隊裏應外合突出重圍,根本不現實。因此,既然回援部隊不能與城內守軍相互配合,對蘇軍形成反包圍,回援行動自然也就失去了意義。

可見只不過是電影中魏克斯元帥誇大了這20個師和勞費爾行動的重要性而已,當然他也無法預知1945年的事情。

“薩拉熱窩,這個城市在歷史上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現在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有重要的意義。”

那麼,歷史上二戰時期的人們就有了二戰的概念嗎?

經查詢維基百科得知,丹麥報紙Kristeligt Dagblad在9月4日頭版頭條報道:“昨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沒想到自己預言了6年的戰爭。

美國《時代》雜誌似乎在1939年9月11日用了“world war II”,然後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在1942年9月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是在1939年6月12日先用“一戰”形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然後說“二戰”可能要爆發。

History.net聲稱羅斯福在41年一直稱呼“世界大戰”,讓這個概念獲得了廣泛接受。

“現在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有重要的意義”這句臺詞,表明了電影中的魏克斯元帥已知德國的必然失敗。國防軍將領的盡職盡責只不過是苟延殘喘,拖延失敗的期限罷了。

觀察電影中地圖的形勢,紅色爲反法西斯力量,藍色爲德軍,基本上符合歷史。從亞得里亞海反攻的紅色箭頭,肯定不是英美盟軍,很可能是南斯拉夫人民軍。值得一提的是,鐵托並不希望英美在達爾馬提亞海岸登陸,因爲那將會帶來南斯拉夫王室的復辟(1944年德軍撤退、英軍登陸後的希臘就是一個例子),鐵托更希望的是英美的物資援助。

圖中的解放貝爾格萊德時間有誤,應該爲10月20日。

來自《第三帝國的興亡》,感謝燃燒的島羣羣友尋找可汗供圖

燃燒的島羣羣友尋找可汗供圖

對比歷史地圖,發現電影中的德軍形勢圖還是比較準確的。

未完待續……

“燃燒的島羣”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6年轉戰各種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4篇、制勝神器5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