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命君作者:佳语

很多人对于中国航空的发展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实则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一方面,国外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加速态势,与我国发动机技术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一方面,我们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缺少材料等物理条件我们可以进行攻关,但是整个行业发展存在缺陷才是最令人痛心的。那些表面上欣欣向荣的报道最为令人痛心疾首,外行看日闹,内行看了笑掉大牙!

之前有媒体报道,中国一口气推进12款航空发动机研制,并且取得重大突破。这其中就包括涡扇10B改进型发动机、涡扇13改发动机、涡扇15第四代大推力发动机、涡扇20大涵道比发动机,涡扇18发动机、涡扇19发动机、新四代中推、涡轴16发动机、1600KW涡轴发动机、某高性能涡轴发动机、5000KW涡轴发动机和CJ-1000民用大涵道比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可能有大家听过的,也有陌生的。作为非行业内部人员,这些发动机发展的到底怎么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最近的新闻和传言来佐证这些所谓的重大突破,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是“涡扇-10”,也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太行”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真是令人一言难尽,很多军迷都知道“太行”发动机真的不太行。部队使用这款发动机时都要中外搭配着使用,就是因为中国的原产发动机质量不过关。还有人在网上大肆宣传这发动机连歼-20都在用,那是因为中国的发动机技术不行才会使用“小马拉大车”的方案。

其次,特朗普说要禁止向中国出售航空发动机,而中国给出的办法则是,我们可以求助欧洲,或者是俄罗斯。先不说特朗普说的是否算数,从这一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国产长江发动机(CJ-1000)是真的不行。民用航空最重视就是安全,而我国虽然能够自主设计飞机,但如果因国产发动机发生一次事故,那么最中国国产飞机的发展将是致命的。现在的波音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说一说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前车之鉴。

“涡扇-5” 于1963在涡喷-6上开始进行改良,1965年初制造完毕,1966年达到设计指标,1970年通过长期试车考研。后来空军撤销了对轰-5改的个改进计划,涡扇-5 也于1973年5月停止研制。

“涡扇-6”于1965年完成论证工作,1966年投入试制,1968年首台试验机开始运转,1980年达到设计性能指标。但是在80年代后,国家政策转向经济建设,压缩军事投入,与涡扇6配套的歼-9战斗机下马。涡扇6失去了适用对象,于是在1984年停止了研制。

“涡扇-8”于1972年开始投料实制,至1980年年底国家投资1.84亿人民币,共计生产出12台发动机。在其研制的过程中,形成了3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基本上走完了发动机研发的全部过程。但是因为“运-10”的下马,“涡扇-8”也于1983年停产。

“涡扇9”于1975年从英国引进,其前身就是英国的“斯贝”发动机。但直到2003年“涡扇-9”才通过鉴定,获准批量生产。这款仿制发动机竟然耗费30年才完成。“斯贝”这仿制任务原来是要给沈阳的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但该厂的员工担心引进的技术会影响本来“涡扇-6”的研制,于是他们给航空部门施压,最后才把这项任务给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最后双方推诿扯皮,导致项目竟然耗费了近30年。

“涡扇-10”于1978年预研,1987年立项,2005年完成设计定型审查,历时27年。这也是唯一一款拿得出手的“太行”发动机了!

单看这5款在同一时期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我们就会发现跟多的问题。

首先是管理不到位,缺乏一个稳定长远的发展计划。我们往往是一型飞机的下马,就会导致一款发动机的夭折。国外的的发动机发展则是独立于飞机的发展,事实上他们的发展策略是“飞机发展,航发先行”,现在美国的飞机已经到了第五代,但是他们最先进的发动机并不是F-135。

其次是研制经费不足,投资强度低。很多人说中国现在有钱了,也意识到自己在航发方面的不足,往里投了很多的钱,你怎么能说经费不足呢?道理很简单!还是拿国外的公司比较,美国的发动机公司现在都在合力设计一台发动机,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中国的则是立项十几台,才勉强完成一台。

最后是摊子太大,战线太强,不能击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我们应该整合力量先研制军用发动机,再把技术延展到航母用的燃气轮机,最后再是民用发动机。一台发动机上马再下马,不仅延误了中国空军的发展,还影响了海军的发展,还有民航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