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歸,大事可成;民心所離,立見滅亡。”——陳天華

對於中國封建時期的朝局,人們總會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感慨,除此之外,每一個朝代都是經歷過由弱到強、由盛到衰的全過程,而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有着屬於自己的特殊原因,離我們最近的清代也是如此。

後人在總結這些朝代滅亡原因中,很多都源自於末代帝王的昏庸無度,無心朝政且貪圖享樂之時慢慢地掏空了整個國家的根本,由此引發的社會動盪足以顛覆當時統治者的王權地位,而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適用於清朝的滅亡,換言之,清朝末年的腐朽不堪的確有目共睹,可使得大清王朝最終沒落的原因並不是因爲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是時代趨勢下的大清“氣數已盡”造成。

所以,要說清朝的最終覆滅原因,還是應該結合着時代趨勢與特點從最理性的角度來綜合考量,而不是一提到封建王朝的滅亡就慣性地認爲是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導致。

劇照

1、清朝統治者的教育機制有效降低昏庸帝王的出現

要說大清王朝是家教最嚴格的家族,這個評價是相當中肯的,要知道,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極爲注重統治階層後代的培養,尤其在雍正帝之後,尚書房對於皇子的教育更是尤爲地受到重視。

而對於每年假期僅僅不到十天的皇子們來講,即便是天資平庸的一類,能夠在皇家優質教育資源的薰陶之下,想要做到讀書識字以及通曉事理都是沒問題的,而更多的治國之道也會在軟磨硬泡下逐步建立理念。所以說,皇子們經歷了長時間高質量的文化薰陶,想要成爲昏庸無度的人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清朝對於後代的培養這一方面是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與之媲美的,所以,哪怕是皇子日後成爲王權繼承人,從小建立起來的良好素養也註定他們成爲昏庸帝王的可能性相當低,最不濟也只能是對於政治沒有太多遠見的帝王,昏庸無度甚至驕奢淫逸的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

可想而知,沒有了帝王的驕奢淫逸,清朝至少直到最後滅亡之前,在位的帝王還是會對挽回國運做出努力的,只是所做的努力成效越發的不足而已。

2、儒家思想對於清朝人長久養成的故步自封導致政體的無法革新

現代人承認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至高瑰寶本無可厚非,而長久以來,儒家思想對於古老中國的穩定發展也的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儒家思想在很多層面上的確也限制了上到統治者下到平民的思想發展,長久存在的森嚴等級思想與男女尊卑有別等等思想註定使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越發畸形。

所以,時間來到清朝,儒家思想統治下的種種弊端在這個朝代已經是越發地突顯起來,而當時的中國相對於其他國度的發展更是處於明顯落後的狀態。其實,就拿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來說,以其爲代表的很多西方國家也都是從封建時期逐漸轉型到新的政體形式從而實現逐步強大的,而大清王朝卻沒有西方國家的好福氣,造成這一局面的恰恰是長久的儒家思想影響下全體清朝人的故步自封。

而清朝末期的世界局勢還處於各國之間弱肉強食的野蠻狀態,可想而知,西方列強更多的不會是想要去幫扶弱勢清朝的崛起,相反,各類無情的打壓與攻擊只會讓清朝統治者的政權地位越發地搖搖欲墜。

3、西方列強敲開大清國門後的全民覺醒致使封建制度的難以爲繼

如同開篇陳天華對於天下安定的精闢解釋,一個國家的民衆價值觀決定了這個國家會以什麼樣的形態發展下去,在很多西方人對於大清末年的民衆生活狀態評價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思想尚未啓蒙之時民衆的愚昧,可當西方列強敲開了大清國門,類似於梁啓超、孫中山一類的思想啓蒙者逐漸湧現出來,而大清末年的政治氛圍已經無法滿足這類人的思想訴求。

所以,一個朝代的滅亡從來都是內力加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大清滅亡內部最重要的助推就是這些受到西方思想啓蒙的仁人義士,所以,他們促使的大清覆滅並不完全出於這些人對於大清王朝的不滿,相反,先進的政治形勢終將替代落後的統治思想在當時纔是不爭的事實。

小結:有人曾提出過這樣的論調:封建王朝的帝王身處權力核心,他們的本分就是將自己的文韜武略完全運用在國家治理上,相反,哪怕不曾驕奢淫逸只是能力平庸的帝王登上皇位都是一種罪過。而這樣的論調更多的適用於封建穩定時期,對於清朝這樣身處封建統治在中國大勢已去的朝代來講,無論統治者爲了維繫自身的統治做出怎樣的努力都無法阻擋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所以,清朝的最後滅亡真實原因並非帝王的昏庸無度,而真的是時代趨勢下注定清王朝的“氣數已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