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未來都會有憧憬,有時會想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一百年後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對於未來世界的展示也一直都是科幻電影所喜歡錶現得題材。

2019年的今天,我們已經看慣了許許多多的科幻電影,在影片中的未來世界無不是充滿了高科技技術的,如果把時間向前推進一百年當時的人們所現象的未來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電影《大都會》會告訴我們答案。

影片上映於1927年,講述的是當時人們認知中73年後的未來世界2000年。這時候人類被分成爲兩個階級:工人和資本家,這兩個階級的人涇渭分明。

工人生活在昏暗的地下世界,他們的唯一價值就生產,每天的任務就是生產生產再生產,他們像機器上的零件一樣時刻不歇。

資本家則住在美麗的地上世界,這裏藍天白雲,陽光燦爛,有高聳的建築,有美麗的花園,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一天,一個名叫瑪利亞的女工帶着一幫孩子誤闖了地上世界的花園,資本家的兒子弗雷德對這個美麗的女人一見鍾情,自此相思成疾寢食難安。於是就偷偷地跑到了地下世界去尋找瑪利亞以解相思。

在地下世界中他被爆炸嚇出了幻覺,回去後把事情告訴了父親弗雷德森。弗雷德森發現瑪利亞是一名工人的意見領袖,於是抓來了瑪利亞讓發明家把她的樣子複製在機器人上。

弗雷德森讓假的瑪利亞到地下蠱惑工人們造反,從而藉機鎮壓。工人們聽信了假瑪利亞的煽動發起反抗,最後工人和資本家達成了和解。

《大都會》是由德國弗裏茨·朗所導演,影片被人們認爲是經典中的經典,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獻遺產。他是一部典型的反烏托邦影片。

烏托邦,英文爲Utopia,意思指的是“沒有的地方”,最初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在15世紀裏面,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托馬斯·莫爾借用了這個詞。

在1516年發表的《烏托邦》中認爲,烏托邦社會是實行財產共有的,這裏的人經濟、政治權力等方面都是平等的,運行的是按需分配的原則。

同時他認爲私有制是萬惡之源,應該被消滅,這裏的人穿統一的工作服和公民裝,在公共餐廳就餐,沒有墮落,沒有壓迫,沒有罪惡。

後來者也對理想世界進行探索如歐文,傅利葉,但是所有的嘗試都是失敗的,烏托邦的世界在現實中不會存在,因而就出現了反烏托邦(Anti-Utopia)。

出現了衆多的反烏托邦文學,著名的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以及托米亞金的《我們》。

反烏托邦就是知道美好世界是不會存在的,那不如從甜美的幻想中早點醒來認清現實的殘酷。

有反烏托邦題材的文學作品就會有反烏托邦的電影,而《大都會》無疑是反對烏托邦電影的代表。它所描繪的世界是一個分工明確的社會,但是這個社會卻蘊含着巨大的危機。

資本家費雷德森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象徵着耶和華,瑪利亞作爲工人的意見領袖代表着先知,費雷德則象徵着基督耶穌,發明家則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這是一個宗教的烏托邦,所有的事情都能在《聖經》中找到故事的原型,魔鬼撒旦導致了災難的發生,在導演認爲暴力的反抗就會像大洪水一樣成爲掃蕩一切的災難,工人們反抗引發了洪水則提現了諾亞方舟的故事。

《大都會》爲什麼會被稱之爲經典中的經典呢?因爲它鮮明的表現手法,以及高超的技術揭示了極爲深刻的思想境界,具有超前的意識。它對後世的電影意向巨大,無數的影片都能在其中找到它的影子。

影片的表現手法最讓人所稱讚,如在表現工人換班的鏡頭,兩隊工人秩序井然,但是他們都面無表情,像是一個個機器人一般。在大工業的時代裏,人不再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的唯一價值就是生產,而生產中人只要像機器一樣保持運轉,不需要任何的思考。這很好地折射了當時的工業時代的背景,表現手法對於現在來說一點也不會過時。

同樣對於工人的表現上還出現在弗雷德到地下工廠的鏡頭中,氣溫過高導致機器爆炸,弗雷德被爆炸嚇得出現了幻覺,他的眼前變成了遠古的祭祀儀式,機器變成了一座神廟,工人變成了一個個祭祀品,他們用繩子捆綁着身體,被迫丟入神廟之中,這時候的神廟儼然成爲了喫人的魔鬼。

《大都會》是無聲電影的代表,人物沒有聲音,所以影片藉助的是人物強烈的肢體語言和極具衝擊力的畫面表現影片的主旨。在爲期18個月的拍攝中,導演弗裏茨朗耗資500萬馬克,請了三萬七千名羣衆演員,耗費200萬英尺膠捲攝製。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7年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大都會》成爲了無聲電影的絕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