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制度起源于周朝,其作用是盖棺定论,在一个人去世后,后人用几个字来评价他的一生,这几个字就是谥号。谥号按寓意分为三种,表褒义的美谥、表批评的恶谥和表同情的平谥,因为恶谥的存在,所以谥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君主的作用,不好好执政,将来就给你定个恶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了谥号制度,汉朝重新启用,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不过,随着皇权的不断增强,到唐朝以后,几乎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而且越来越长,谥号的监督作用已经完全丧失了。

虽然西汉是第一个使用谥号的帝制王朝,但其规则还是沿用周朝,谥号的取用也是依据《谥法》,只要逝者的生平符合某个谥号的一条或多条解释,他就有可能获得这个谥号。

“孝”就是一个谥号,按《逸周书·谥法解》记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从这些释义来看,“孝”是个美谥,所有释义都是褒义,先秦时期那些以“孝”为谥号的人物,如周孝王、秦孝公、赵孝成王等,多是有为之君。

就以上四条释义,前两条重在侍奉亲老祖先,跟我们现在理解的“孝”意思相同,燕孝王这类碌碌无为的君主,取的就是这种;后两条则把“孝”当作一个广博的德行,表示能够以德行和谐四方,不仅孝顺亲祖,还能以大德治国,并取得国富民强的功业,秦孝公等有为之君,便是这种。

可汉朝却是个例外,汉朝皇帝的“孝”字是前者,而且是程序化标配。

在春秋战国时期,“孝”渐渐具体化血缘化,善事父母为孝的寓意日趋普及,这才有了孝子一说。到西汉建立,孝成了德的一部分,而不是德的最高级,与“忠”可谓平级,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提倡以忠孝立国,就连皇帝的谥号里面,也要加一个字表示表示。

l

这项传统从汉惠帝开始,以示孝惠皇帝尊顺父母、继承大统,此后一直到汉献帝,除那些被废或不被承认的皇帝以外,只有汉光武帝因再造汉朝的功业,没有加孝,以示他的天下不是继承来的,剩下的汉朝皇帝,谥号全都有个“孝”字。

汉朝灭亡后,这个传统就断了,后面帝王谥号里面的“孝”,可能是释义中的任一种,但并不如汉朝皇帝这般有硬性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