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陶器篇-63#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世界博物馆——陶器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图:伊朗彩陶碗,伊朗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八角星纹陶豆,泥质红陶,新石器时期)

前面说到:古代陶器有五大要素:年代、色泽、纹饰、器型与质地,其中前四项在之前的文章中已做解读,今天咱们说说最后一项:

陶器的质地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连贝纹彩陶盆,泥质红陶,新石器时期)

陶器的质地可分为两类:

泥质陶夹砂陶。另有一类“硬陶”,辰馆认为也可以把它归在陶器质地类。

早期的原始先民在制陶时,只是将随手可及的黄土搅合成泥,然后烧制出简单的陶器用具。随着生产与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先民们开始有选择性地使用“黄土”,比如,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出土的陶片,其化学成分与当地随手可取的原生黄土成分有较大差异,但却与另处的红土成分接近,说明仰韶先民们已经懂得选取适宜的土料烧制陶器。

由于早期烧制陶器的粘土中杂质含量较高,因而不仅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陶胎易碎、易裂、成品率较低,且在烧成后的成品也会因质地粗糙等原因而破损。

之后,先民们在实践中逐渐改进了制陶工艺,这其中就包括了“淘洗泥土”。

经过淘洗的泥土,去除了杂质,使得焙烧后的陶器胎质细腻、成型稳定。这种使用淘洗后的陶土制作的陶器,名为“泥质陶”,也称“细泥陶”。

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使用淘洗过的细泥制作陶器的技法。

(白陶袋足鬶,夹砂陶,新石器时期)

另外,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先民们也采用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来增加陶土粘性的做法。这类陶土烧制的陶器名为“夹砂陶”。

淘洗陶土与掺加沙砾两者并不矛盾。淘洗陶土是去除杂质的过程,掺入砂粒是为了加强陶土的耐受力,它类似于我们现在建筑上水泥的用法。如果抹墙用的水泥中各种杂质含量较高,那么这个水泥基本就贴不上墙;如果在水泥中掺如一定比例的砂石,则墙面就会坚实牢固。陶土与水泥在此用法相通。

(红陶兽形壶,夹砂陶质,新石器时期)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泥质陶常用于制作精细陶器,而夹砂陶由于胎中含砂、提高了耐热性、在高温焙烧下不会变形等原因,故常被用来制作大型容器或炊器等,如上图中的红陶兽形壶,其功用为温酒(水)器,其底部需要加热,因此在制作时采用了夹砂工艺。

夹砂陶的历史距今已有11000余年,我们现代人所使用的砂锅就是夹砂工艺传承至今的产物。

(几何印纹四兽耳罐,硬陶,西周时期)

还有一类陶器,它的质地属于“硬陶”。

硬陶,顾名思义其胎质比较坚硬。这类陶器由于烧制温度较高,因而质地紧密,胎体坚硬。硬陶流行于商周时期,其化学成分较普通陶器有了变化,烧造温度也较普通陶器所提高,成为向原始瓷进化的一个发端。或者倒过来说:硬陶是具有某些原始瓷特点的陶器。

印纹硬陶豆,商后期(看上去质地确实比较硬,甚至有了大理石的感觉)。

双兽耳青釉硬陶瓿,西汉时期。显然这件硬陶瓿已经有了一些瓷器的感觉。(瓿,音同“布”,古时用于盛酒、盛水的容器,短颈圆腹。感觉用它腌泡菜不错,^_^)

好啦!陶器基础篇到此就将告一段落。在以往的63篇小文中我们边说、边走、边看:说过了陶器五大元素的基本常识,走过了世界上收藏古代陶器最著名的博物馆,看过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古代陶器珍宝。在下一季,我们将开始一个新的篇章:

国宝陶器篇

别走开,下季更精彩……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百家“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