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753年1月3日)上午,西風凜冽,華清宮上空雪花如席,隨風飄舞。華清宮倚驪峯山勢而築,樓臺館殿,似錦若繡,白居易《驪宮高》詩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每年十月,唐玄宗都要帶領百官嬪妃到華清宮泡溫泉,過寒冬,“千乘万旗被原野,雲霞草木相輝光”,“千巖曙雪旌門上,十月寒花輦路中”。

七十歲的大唐宰相李林甫仰臥在病榻上,氣若游絲,牀前黑壓壓站滿了兒子和女兒女婿以及孫子外孫們。他用遊離的眼光從諸人臉上一一掠過,心中無限悲涼。他知道,自己死後,富貴榮華轉眼即成雲煙散去,子女們的下場會非常悽慘,抄家流放已成定局。楊國忠早已磨刀霍霍,只等自己嚥下最後一口氣,便要下手。

就在昨天,楊國忠前來拜訪,李林甫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跟楊國忠說,我就要死了,我的兒子們就託付給你了,希望你能好好對待他們。楊國忠拜伏牀前,連連聲稱不敢,汗流覆面。李林甫一生極擅揣摩人心,他從楊國忠溫順恭敬的面孔中感受到了重重殺機。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李林甫出生在繁華錦簇的揚州。揚州是唐代經濟重鎮,商業極其發達,市井文化濃郁,時有“天下之盛,揚州爲首”之美譽。“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鬥牛”,“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濃郁的市井文化造就了李林甫日後“口蜜腹劍”,“未嘗以愛憎見於容色”,“善刺上意”的騰挪權變性格。他“無學術,發言陋鄙,聞者竊笑”,執掌中樞後把“杕杜”讀作“杖杜”(杕杜是《詩經》篇名,意爲孤生的赤棠樹,比喻一個人孤立無援);把“弄璋”讀作“弄獐”(古時將生男稱爲弄璋),活脫脫一個唐朝版韋小寶。韋爵爺就是打小從揚州妓院學到了一身鑽營取巧的本事,一路飛黃騰達,娶了七個如花美眷,功成身退,被康熙譽爲“不學有術”。

李林甫便是典型的“不學有術”之人。

李林甫也是先前闊。他的曾祖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淵叔伯兄弟,被封“長平王”,李林甫父親名叫李思誨,官至揚州府參軍,只是個七品小官,就是說,李林甫家道衰落了。李林甫知道,要想出人頭地,就得練一身本事。他從小喜歡音律,有着相當高深的造詣,這一業餘愛好成爲他日後飛黃騰達的加速器,因爲李隆基也好這一口。

李林甫比李隆基大兩歲,李隆基二十八歲當皇帝,三十歲的李林甫還在揚州混江湖,過着玩鷹走狗打架鬥毆的不羈生活。李隆基幹翻太平公主,任命姚崇除祛武韋舊弊,廣納賢才,李林甫遂從揚州來到長安,在舅舅楚國公姜皎的推薦下,弄了個千牛直長的差事。千牛直長就是御前帶刀侍衛,每天起早摸黑,負責皇帝安全。

但是這活兒李林甫不想幹,因爲沒前途啊。於是輾轉騰挪跟舅舅的妹夫的侄孫拉上關係,該侄孫的爺爺源乾曜是當時宰相。該侄孫就把這事跟父親說了,侄孫的父親有一天跟源乾曜喫飯,說,李林甫您知道吧,找您孫子了,想幹個司門郎中。司門郎中主要負責門關出入之籍及沒收違禁無主之物,是個肥差。但是源乾曜一口回絕了。郎官只有品行高潔才望出衆之人方能勝任,就哥奴的德行,能幹郎官嗎?哥奴是李林甫小名,時人給孩子起小名喜歡用奴字,表示親暱,比如唐高宗李治,小名就叫雉奴。

但是郎官不能幹,別的官也得給一個,畢竟有孫子的面子,不好駁。沒過幾天,給他弄了個太子諭德的職務,就是專門教化太子如何做人處事的老師,後來的韓愈也幹過這活兒。李林甫一直幹到國子司業,掌儒學訓導之政,從教育太子改成教育國子監士子。

開元十四年(726年),42歲的李林甫幹到吏部侍郎,期間跟宰相裴光庭的妻子武氏勾搭上了。武氏是武三思女兒,詭譎有材略。當時李隆基最寵愛的武惠妃是武攸止女兒,性情乖巧,善於逢迎。二女都深得武則天“狐媚偏能惑主”的遺傳。李林甫便想辦法接近武惠妃,託武氏傳話,“願保護壽王(即武惠妃兒子李瑁,楊貴妃前夫)”,武惠妃聽了,非常感動。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武氏就想讓李林甫當宰相,於是跑到高力士那裏求情,痛哭流涕。高力士年輕時頗得武三思照顧,武惠妃就是他牽線搭橋安排到李隆基身邊的。高力士和武氏也是老相識,可謂兩代交情。但是李隆基嚴禁高力士參預國事,高力士就沒敢跟李隆基提這事。李隆基最終選擇了尚書右丞韓休當宰相。尚書省下設左丞和右丞,左丞分管吏部、戶部、禮部;右丞分管兵部、刑部、工部,都是正四品,李林甫的吏部侍郎也是正四品,但跟韓休交集不多。就在李隆基命人寫詔書的時候,高力士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武氏,讓她通知李林甫去韓休家報信。李林甫半夜跑到韓休家中報了喜訊,第二天韓休果然當了宰相,對李林甫由衷感謝。韓休於是經常跟李隆基說,李林甫才堪大用,可爲宰相。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52歲的李林甫跟裴耀卿、張九齡一同擔任宰相。上任之初,裴耀卿和張九齡走在兩邊,彎腰趨進,謙遜溫順。李林甫走在中間,抬頭挺胸,趾高氣昂,“喜津津出眉宇間”。百官見了,皆竊竊私語道,這真是"一雕挾兩兔"啊。

但是李林甫這隻雕對付裴張這兩隻兔子,也並沒有那麼容易,費了老鼻子勁,還差點被兔子蹬了眼睛。

當時的朝臣分爲兩派,一派是文學之士,其源流爲唐玄宗的老師張說。張說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提拔的也都是文辭之士,比較爲大家熟知的比如賀知章(寫二月春風似剪刀那位),王翰(寫葡萄美酒夜光杯那位),還有張九齡。張九齡和張說同姓,一查家譜還離得不遠,所以分外親近。文學之士特點是知廉恥,從小飽讀聖賢書,做啥事都遵循聖人教誨。一派是才幹之士,其源流便是大名鼎鼎的姚崇。才幹之士特點是通權變,熟吏事,沒那麼多條條框框和繁文縟節,缺點是不擇手段,沒有底線。

許多事文學之士縮手縮腳做不了,必須才幹之士來做。

張說當權,不僅重用文學之士,而且打壓才幹之士,跟姚崇,宇文融,李林甫等人都不和。姚崇宇文融李林甫是一類人。姚崇“少倜儻,尚氣節,以呼鷹逐獸爲樂”,宇文融“明辨有吏幹”,李林甫如前文所述,是個“不學有術”之人。三人於是聯手彈劾張說,張說被罷相,張九齡也受牽連,貶官外放,後來李隆基愛惜張九齡才學,召回京師,提拔成宰相。隔了幾個月,又提拔了李林甫。

由此可見李隆基的初衷,是文學與才幹並用。但是張九齡性格“尚直”,說話不留情面,經常跟李隆基對着幹,不講究方式方法,搞得李隆基很被動,相反李林甫卻生性“便佞”,“善刺上意”,時間一長,李隆基便啥事都讓李林甫去辦,不跟張九齡商量,以免自找不痛快。

比如李隆基想廢太子,張九齡說,太子沒有大錯,你廢了他,何以交代天下百姓。李隆基很不高興,就問李林甫,李林甫說,這是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立了大功,李隆基想讓他做宰相,張九齡說,牛仙客不識字啊,怎麼能幹宰相呢?李隆基大怒,怎麼啥事都得你說了算,我做啥事爲啥都得聽你的。張九齡跪倒在地,說道,您讓我幹宰相,我就得負起宰相的責任。即使您不想聽,我也得說。李隆基又問李林甫,李林甫說,一個人"但有材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何有不可?"一個人只要能幹事,您管他有沒有文化呢,博士生不如瞎白丁您沒聽說過嗎?您是一國天子,想用誰不行。

安祿山打了敗仗,李隆基愛惜安祿山將才難得,不想殺,可是張九齡堅持要殺。李隆基說,可以讓他將功補過麼。張九齡說,我會看相,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有後患。”其實這就無厘頭了。李隆基聽了非常生氣,說,你不要像西晉時候王衍給石勒看相,陷害忠良。話說到這份上,可見李隆基對張九齡討厭到了極點。相反李林甫卻主張重用安祿山,他說,蕃將天生會打仗,威武雄壯,如果您能用恩德感化他們,讓他們心甘情願爲您賣命,自然四境平安。

後來安祿山造反,李隆基倉皇西遁,跟隨從說,我悔當初沒聽張九齡的話,落到今日的下場。

因此張九齡和李林甫的鬥爭,並不是單純的相權之爭,而是大唐王朝怎麼用人之爭。最終李林甫勝出,獨掌中樞十九年,罷黜文學之士,像李白就是李林甫當權的受害者。李白文名播於天下,但是李林甫跟李隆基說,“野無遺賢”,導致李白只能在江湖上晃悠,不能進入廟堂。直到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爲相,方纔在賀知章推薦下幹了翰林。

張九齡和李林甫的鬥爭,還是倫理道德維護者和制度法律鼓吹者之間的鬥爭。李顯期間,殿中侍御史楊汪(楊貴妃五代祖)殺了張審素,更名楊萬頃。張審素兩個兒子年紀還小,被流放嶺南。長大後逃回長安,把楊萬頃殺了,投案自首。

唐朝復仇之風盛行,這種替父報仇的做法被稱爲大孝,一般都能從輕發落,張九齡身爲儒家信徒,主張法外開恩。但是李林甫說,這種風氣不可漲。如果人人有仇都私下解決,要國法幹嘛,豈不亂套了麼。李隆基也覺得李林甫說得對,跟張九齡說:"孝子之情,義不顧死;然殺人而赦之,此塗不可啓也。國家設法,期於止殺。曾參殺人,亦不可恕。"於是把兩個復仇者繩之以法了。

裴耀卿和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嘻笑曰,還敢牛逼不,跟我鬥,你們有這個實力麼。說完用仇恨的目光看着二人背影遠去,滿朝公卿見了,渾身戰慄。李林甫雖然弄權,“然每事過慎,條理衆務,增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恆度”。幹啥事都有規則可循,讓你心服口服。

安祿山生性狂妄,誰都不懼,見了李隆基也不怕,就怕李林甫,“雖盛冬,汗溼粘衣”。安祿山老母是個突厥巫婆,安祿山又叫軋犖山,意爲“戰神”,老母生下他之後,向上天祈禱,請了五百個銅頭鐵臂的陰兵保護他,因此安祿山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有一次拜見李林甫,請術士暗中察看,只見李林甫出來時,有個青衣童子捧着香爐在前開道,安祿山的五百陰兵見了,跳牆上房,作鳥獸散。

術士說,李林甫是上天貶謫在人間的仙官。

李林甫不拘小節,放蕩不羈。他是帥哥,妻子是美女,所以女兒們個個國色天香,有着絕世美顏。有四個女兒到了談婚論嫁年齡,青年才俊紛紛上門拜謁,意圖成爲李林甫東牀快婿。李林甫跟女兒們說,你們挑,看上誰就是誰。他讓女兒們躲在大堂後面,最終都找到了心愛的男子。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753年1月3日)中午,飛雪漸停,薄雲遮日,李林甫看着身邊手持拂塵一身道裝的小女李騰空說,我真是羨慕你,能成爲天上神仙。我當年也有過一次成仙機會,只是我貪圖世間榮華,捨棄了。李騰空哭着說,父親,您在說胡話嗎?神仙是那麼好成的嗎?李林甫搖搖手說,我跟你慢慢講。

我二十歲那年,在洛陽混江湖,終日飛鷹走狗,遊獵打球。有一天遇到一個老道,問我,打球有啥可樂的。我怒了,反問他,幹你鳥事。他笑笑走了。第二天老道又來,又問我,打球有啥可樂的,我頓悟此人不尋常,就收起嗔怒之心,跟他說,沒啥可樂的,消磨時間而已。老道說,明天我還來。

第二天半夜,我早早來到約會之地,老道跟我說,我在世間整整找了五百年,終於找到你。你是在天上仙籍中有名號的人物,因爲犯了天條,被貶下凡間。如果你想上天當神仙,就拜我爲師,白日飛昇。如果你不想上天,就能在人間當二十年宰相。你不必着急答覆我,我給你三天時間考慮。

我回去想了一夜,心想我們也是大唐宗室,至今家道衰落,既然振興家族榮耀的重任抗在我身上,我怎能貪圖天上安閒,放棄世間榮華呢。於是第三天跟老道說,我不想當神仙,我要做宰相。老道捶手頓足,連連嘆息,說道,五百年才遇見你這麼一位奇才,沒想到就此錯過。我匍匐在地,淚落如雨,他跟我握手道別。

我在人間當了二十年宰相,結下仇敵無數,我死之後,所有享受過富貴榮華的子弟們必然遭殃。你意在求仙,實屬大幸。如果上蒼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選擇上天做神仙,不在凡間受此操勞之苦。

說畢,盍然而逝,子弟們拜服在地,嚎啕大哭。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告他圖謀造反,李隆基龍顏大怒,命人抄沒李林甫家產,諸子除名,流放嶺南黔中等地。李隆基還命人劈開李林甫棺木,挖出李林甫口內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

愛之愈深,恨之愈切。慨當初,倚之何重,後來何酷。

李騰空後來入廬山隱跡修真,多年苦修,最終道成,常爲人救苦療疾,遠近賴之。李白上廬山修道,專門拜訪了李騰空,贈詩云:“羨君相門女,愛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評價李林甫說:李林甫爲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爲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精兵鹹戍北邊,天下之勢偏重,卒使祿山傾覆天下,皆出於林甫專寵固位之謀也。

一句話概括就是:李林甫私心太重。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用十九年時間寫給宋神宗治國理政的教科書,一千多年來受到無數名人讚譽。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爲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爲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爲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老人家曾十七次批註《資治通鑑》,幾乎讀破,許多書頁都用透明膠布粘住,他評價說:“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鑑》裏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醫生馮唐看了五遍《資治通鑑》,便去某跨國諮詢公司幹到了合夥人,身家億萬。他說,我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看,看了幾遍,掩卷沉思,就能給書中的帝王出主意,按我說的做都成了,不按我說的做,都“垂淚對宮娥”了。

總而言之,《資治通鑑》就是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現在人都喜歡碎片閱讀,快餐閱讀,其實這些閱讀對人的幫助並不大。快餐沒有營養,都是高油高鹽,只會把你喫的油膩虛胖。碎片閱讀就如干糧零食,喫的再飽,也不能跟正餐比肩。《資治通鑑》就是大餐,我們要反覆看,看過幾遍,就能人情練達,世事洞明。什麼職場感悟心靈雞湯啥的,裏面全包了。

看書要有韌勁,但也要控制在舒適度之內。否則就不是享受,而是煎熬了。每天不用多,就看兩頁,基本就能看一個歷史故事了。看完做點筆記,總結一下這一段到底寫了啥,對自己有啥幫助,不用一年,你的爲人處世能力就能碾壓身邊百分之九十的人。

對於一介草根,怎麼才能提高自己,脫穎而出,被領導重視,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沒有別的,只有讀書,讀好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要相信什麼讀書無用,說這話的不是蠢就是壞,或者他也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沒嚐到讀書的好處。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尤其如果你身邊的人都不讀書的話,你更要讀書。這樣你才能再高一個臺階,完成階層躍升。

與諸君共勉。

這套《資治通鑑》,全是彩色印刷,特別厚,非常適合小白閱讀,只需兩杯咖啡錢就能入手,趕緊買一套回家看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