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十五日午時,黑雲壓城,山雨欲來,悶熱的空氣中瀰漫着抑鬱和煩躁的氛圍,令人不堪忍受。位於長安城往西一百一十里的馬嵬驛,更是暗流潛湧。

當日上午,大唐王朝的御宇者李隆基在五千禁軍的護送下帶領包括但不限於太子李亨和宰相楊國忠以及後宮楊貴妃在內的百官嬪妃來到了這個名不見久傳的驛站。唐朝每三十里設置一個驛站,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已有“二百六十所水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陸驛,八十六所水路相兼(之驛)。”如果不是隨後發生了一件影響歷史走向的大事,這個小小的驛站早就淹沒在歷史塵埃中,根本不會被後人記住。

就在前兩天,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李隆基決定西狩蜀中。由於走的倉促,該準備的基本上什麼都沒準備。李隆基一行十四日凌晨出發,中午的飯都沒着落,楊國忠去附近農家買了個胡餅,獻給李隆基和楊貴妃,兩口子一人一半,湊合喫了一口。村民們得知聖人來了,紛紛把家裏餘糧拿出來,無非是些帶殼糙米和黑豆之類。王孫們顧不上體面衛生,用手捧起來就喫,須臾而盡,猶未能飽。李隆基也沒白喫,都給了錢。

皇帝都沒飯喫,禁軍們當然更沒得喫了。禁軍統領陳玄禮於是下令,讓大傢伙散到村裏自己找東西喫,下午三點前集合,繼續西行,半夜到達第一站金城驛。驛站裏的人早就跑沒了,連燈都沒有,人相枕藉而寢,貴賤無復分辨。十五日上午,大傢伙收拾停當,繼續趕路,來到第二站馬嵬驛。

馬嵬驛跟金城驛一樣,驛站裏鬼影都沒一個,都跑了。李隆基楊貴妃先進驛站休息,楊國忠等人在外徘徊,想着這頓飯這麼解決。禁軍們又累又餓,怨氣沖天,甚至有人口出犯上之言。這要在平時,當然是滅九族大罪,最輕也是砍頭。但是非常時期,也沒人計較這些。

陳玄禮眼看禁軍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就找高力士和太子李亨商量對策,準備殺了楊國忠,把大家的怨氣發泄到楊國忠頭上。言外之意很明顯,如果不把楊國忠弄出來當投名狀,禁軍的矛頭就會直指聖人,後果不堪設想。

李亨沒說反對,也沒說同意,也就是默認了,三股反楊勢力就此合流。恰在此時,吐蕃使者二十多人攔在楊國忠馬前,跟楊國忠要飯喫。楊國忠從馬上俯下身子,正要安撫,禁軍們看見,紛紛大喊,楊國忠跟胡虜圖謀造反,隨後一窩蜂跑了過來。楊國忠大驚,揮鞭打馬就往驛站跑,他心裏明白,只有聖人李隆基才能保住他。如果他跑進驛站,衆人投鼠忌器,肯定不敢衝進去殺人。

說時遲,那時快,眼看楊國忠越來越遠,忽然間羽箭破空之聲從空中傳來,正中他的大腿。楊國忠大叫一聲,翻身落馬,抬頭看時,只見一個五短身材,壯實如泰山磐石,額頭微凸的禁軍小統領手持擘張手弩追了上來,早已沒有眼珠的左眼眶宛若金剛般猙獰,一道極深的老舊刀疤,從額頭直通鼻樑。

楊國忠認識此人,開口大叫,張小敬,你這個不念舊情的獨眼賊,爲啥害我。

楊國忠本名楊釗,父親楊珣跟楊貴妃父親楊玄琰是叔伯兄弟,武則天的倖臣張易之是他舅舅。楊釗從小不學無術,終日喝酒賭博,宗族中人都看不起他,躲他如避瘟神。到了三十歲,實在混不下去了,欠下一屁股高利貸,催的緊,於是去蜀中當了兵。從軍期間幹得還不錯,本來該提拔,但是劍南節度使張宥看不起他的爲人,不僅沒提拔,還把他打了一頓,給了個新都縣尉。沒幹多久也不幹了,窮的飯都喫不開,到處捨出臉皮蹭飯。

後來就遇到了貴人,便是叔叔楊玄琰。楊玄琰住在蜀中,死的那天楊釗前去弔孝,竟然跟楊貴妃三姐楊氏勾搭上了。楊氏曾經嫁給一個姓裴的,早亡,一直寡居在家。楊釗從小混江湖,潘驢鄧小閒的手藝自然精熟,兩人乾柴烈火,一點就着。有一次楊氏給了他很多錢,讓他去成都辦事,他去賭場一天輸了個精光,不敢回去找楊氏,便躲在一個名叫鮮于仲通的豪強家裏幫閒。

時來運轉。當時的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跟宰相李林甫不和,又怕李林甫搞他,就想找到朝中貴人罩着。聽說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就讓鮮于仲通入京去找楊貴妃,通通門路。鮮于仲通說,我跟楊家也只是泛泛之交,說不上話,但我手下有個高人,便是楊貴妃的叔伯哥哥,名叫楊釗,你看行不行。

章仇兼瓊就把楊釗找來,一看這哥們“貌頎峻,口辯給”,不僅長得帥,而且嘴皮溜,天生的社交人才,大喜,表爲推官(掌推勾獄訟之事),讓他押運春季的皇貢到長安,還給了他一百多萬珠寶等物。

楊釗手裏有錢,長袖善舞,到了長安先見老相識楊氏,不僅把欠賬還清,而且加倍補償,兩人舊情復燃。在楊氏引薦下,楊釗搭上了楊貴妃這條線,楊貴妃遂跟李隆基說,堂兄楊釗有一手絕活,便是“擲骰子”。李隆基也是玩家,一聽楊釗有這手藝,大喜,召入禁中,擢金吾衛兵曹參軍。

也就在這個時間,楊釗認識了張小敬。天寶三載,張小敬與李泌聯手化解了突厥狼衛企圖摧毀長安的“闕勒霍多”計劃,得免死罪。由於他出賣過兄弟,所以再回不去萬年縣幹不良帥了,於是在李泌舉薦下,當了東宮左右虞候率府兵曹參軍,“掌東宮內外晝夜巡警之法,以戒不虞”,就是負責太子李亨安全的禁軍小統領,級別從八品下。楊釗的金吾衛兵曹參軍是負責皇帝安全的禁軍小統領,級別也是從八品下。

由於職業關係,張小敬和楊釗經常往來,一來二去,也就成了朋友。兩人性格相似,都是從底層江湖混起來的,做事方法也雷同,都喜歡賭一把。於是臭味相投,下班後經常聚在一起喝酒賭錢,喫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積累了深厚的友誼。這樣的日子只過了不到一年,楊釗便高升了,成爲李林甫身邊紅人。

天寶五載(746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華燈初上,李亨在張小敬護衛下出去遊玩,市井中與時任御史中丞的大舅哥韋堅遇見了,兩人嘮了一會兒,就分手了。隨後韋堅又與時任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的皇甫惟明相見。此事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向玄宗奏稱他們私下結謀,“欲共立太子”。

李隆基平生三件事,防火防盜防太子,得奏之後,毫不猶豫下詔審訊。由於事涉太子,好多人都對這個案子望而卻步,不敢深究,李林甫“以國忠怙寵,搏鷙可用,倚之使按劾”。楊釗“先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欲”,對太子身邊人嚴刑拷打,大加株連,逼死者甚多。

由於張小敬是當夜太子和韋堅會面的唯一參與者,理所當然成爲楊釗的主要照顧對象。張小敬雖然是當過十年西域兵,幹過九年不良帥,進過死牢的錚錚鐵漢,也被楊釗整的死去活來。就在危急時刻,高力士出面救了他。高力士跟李隆基說,張小敬忠勇可嘉,一年多以前突厥狼衛搞“闕勒霍多”計劃,準備炸燬整個長安城,正是此人力挽狂瀾,拯救了全城百姓。如果現在他死了,只怕對大家聖德有毀啊。而且他還救過您的命呢。

李隆基也想起那個瞎了一隻眼的倔強多謀的矮壯漢子,嘆了一口氣,搖了搖手。高力士趕到大牢,對楊釗傳達了聖諭,張小敬方纔死裏逃生。

楊國忠依附李林甫之後,能力得到了展示,便是會算賬。“計算鉤畫,分銖不誤”,李隆基高興地說,你真是"度支郎才也。"度支郎爲戶部郎中,掌管全國財政預算和會計覈算,是唐代最高會計主管部門,總管全國會計審計事務。還把他的名字改爲楊國忠,意即國之忠良。

當時的大唐正是最鼎盛時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海內豐熾,州縣粟帛舉鉅萬”。楊國忠跟李隆基說,自古以來,二十七年豐收,就能餘九年糧食。當今天下太平,咱們可以把國庫裏的糧食拿出來,換成布帛,便於存放。讓全天下繳納賦稅的州縣都把糧食換成布帛,便於運輸。李隆基同意了,第二年到國庫一看,布帛積如丘山,龍顏大悅。從此便讓楊國忠“專錢穀之任”,出入禁中,日加親倖。

因此楊國忠絕非浪得虛名之徒,他是因爲懂經濟被李隆基重用的。

但是楊國忠能力也僅止於此了,除了搞經濟,別的一竅不通。可是李隆基罷黜李林甫後,便把宰相之位授給楊國忠,其實這叫“力微負重”,又叫“德不配位”。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殃災”。宰相是國之樑柱,“平陰陽,通乾坤”,外伏四夷,內鎮百官,房子漏了還是縫縫補補,幹裱糊匠的活兒,需要非常高超的政治藝術,楊國忠明顯力有不逮。

楊國忠不僅當宰相,還兼任其他職務,“由御史至宰相,凡領四十餘使”,每天在文書上籤個字都沒空,只好把所有公務都交給小吏幹。楊國忠又沒有李林甫嚴密的御下手段,“性疏侻(讀如退,簡易之意)捷給”,凡事怕麻煩,沒有剖絲捋縷的耐心。

楊國忠“強力有口辯”,“剖決機務,居之不疑”。攘袂扼腕,頤指氣使,滿朝文武,無不讋(讀如者,懼怕之意)憚。他跟李林甫的區別在於,李林甫整日笑眯眯,嘴上說的都是甜言蜜語,可是心狠手辣,大家打心眼裏害怕,包括安祿山這種驕縱不法之徒。楊國忠整日咋咋呼呼,大家也怕,卻鎮不住安祿山這種驕兵悍將。事實上不僅安祿山不怕他,哥舒翰封常清等節度使都不怕他。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卻打了好幾出敗仗,更被安祿山等人瞧不起。因此楊國忠費盡心機要把安祿山等人幹翻,最終逼反了安祿山。

安祿山雖然一直包藏禍心,可是卻沒有把握,他不怕楊國忠,對李隆基還是頗爲忌憚的。他原準備等李隆基死了以後再反,但是楊國忠每天在李隆基跟前叨叨,說安祿山腦後長着反骨,遲早要反,應該趕緊幹掉。安祿山人在范陽,眼線遍佈朝野,聽說楊國忠每天謀算他,反謀日盛。李白被李隆基賜金放還後,專門跑到范陽化妝偵查,發現安祿山祕密練兵,於是跑回長安,報告了楊國忠,楊國忠把這個消息跟李隆基說了,李隆基遂下了搞掉安祿山的決心,給安祿山下詔,讓安祿山回到長安,替代楊國忠作宰相。其實是調虎離山之計,只要安祿山來到長安,便是案板上的魚肉,任李隆基宰割。

安祿山察覺了李隆基的心意,遂反,理由便是“清君側”。楊國忠是李隆基身邊的大奸臣,安祿山要起義兵除掉他。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聞知安祿山造反,一面下詔勤王,一面想御駕親征,去潼關督戰,讓太子李亨監國。楊國忠跟李亨不和,怕李隆基走後被李亨幹掉,找來楊貴妃四姐妹商量對策,楊貴妃跟李隆基痛哭流涕,“銜土請命”,李隆基遂罷了親征的心思。哥舒翰本想據守潼關,等到四方勤王部隊集結,再跟安祿山決戰。這個戰術無疑是正確的,安祿山的隊伍是一幫烏合之衆,見利則紛紛聚集,見害則作鳥獸散。只要長時間拿不下潼關,不戰自潰。

但是楊國忠和哥舒翰不和,生怕哥舒翰打敗安祿山,取代自己的位置,遂每天慫恿李隆基督促哥舒翰出戰,傳令的太監“項背相望”,不絕於道。哥舒翰摸着胸膛大哭一場,無奈出戰,全軍覆沒。潼關失守,長安已無屏障,李隆基倉皇西遁,“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因此《新唐書》作者歐陽修評價,楊國忠“不顧天下成敗”,沒有公心,只有私慾。只可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楊國忠從小就是賭徒,雖然身居相位,賭性不改。他跟安祿山的爭鬥,就是賭安祿山一定會反,李隆基就是裁判。事實也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只可惜安祿山跟他玩的不是一套遊戲,這個五百多斤的死胖子把賭桌掀翻了。

楊國忠倒在泥濘中,看着一臉殺氣的張小敬,擺手大叫,慢着,慢着,我還請你喫過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喝過葡萄酒呢。此時大雨傾盆,張小敬仰天長嘯一聲,宛若曠野中受傷的孤狼,雨水順着他的發綹流了下來,更增凌厲的氣勢。他一言未發,手持橫刀,砍在了楊國忠身上,血柱迸出,楊國忠疼的嘶聲裂肺般大叫。張小敬又一刀砍在楊國忠身上,楊國忠疼的連大叫的力氣都沒有了。半空中一個霹靂傳來,打的周天戰慄。

張小敬住了刀,其他人手持橫刀圍成一圈,看着楊國忠在泥濘中痛苦哀嚎。張小敬大喊,站着幹嘛,看戲啊。衆人喏了一聲,一起揮刀砍下,楊國忠轉眼間被亂刀砍死,頭顱被長槍挑着,掛在了驛站門外。衆人隨後圍在驛門外,請求李隆基“割恩正法”,處死楊貴妃。李隆基眼見衆怒難犯,遂讓高力士縊殺楊貴妃於驛院佛堂前梨樹下。

傍晚,李隆基一行繼續西行,太子李亨被當地父老遮道攔下,李隆基乃命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並把張小敬叫到身前,說道:"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張小敬叉手行了個軍禮,說道,聖人放心,微臣不惜肝腦塗地,也要保護太子周全。

張小敬後來與李泌繼續合作,輔佐唐肅宗李亨收復長安。李亨重用宦官李輔國,二人生怕禍及其身,遂向李亨上表,請求隱居衡山,煉丹修仙。李亨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詔給三品祿,賜隱士服,爲治室廬。”李亨駕崩,唐代宗李豫重召李泌出山,張小敬不願再入廟堂,遂流落於江湖之間,不知所蹤。

大鵬展翅騰飛起,不見地上小螻蟻。

張小敬這個小人物,是“文字鬼才”馬伯庸從故紙堆挖出來的。安史之亂平定後,民間忽然出現了一本書,名叫《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蹟》,是一個名叫姚汝能的從八品小官(華陰縣尉)寫的,書中有一筆寫道:“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

馬伯庸讀史至此,擊節讚歎,繼而掩卷沉思。姚汝能和張小敬都是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的小人物,沒人知道他們的生平事蹟。這位勇敢射出第一箭從而改變大唐歷史走向的騎士張小敬到底什麼來歷,後來命運如何,書中也未提及。僅僅只留下一個名字,宛若橫空出世一般。

姚汝能寫到這一段時,或許忽然無法抑制內心的澎湃,遂信手寫下這個名字。至於他爲何如此,卻不是後人所能知曉了。

馬伯庸有感於此,創作了《長安十二時辰》。爲了寫這本書,他不僅“戰戰兢兢的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光是考古報告和專題論文就讀了一大堆,請教了諸多學識淵博的唐史專家,提供了許多珍貴資料,而且先後去西安數次實地考察,只希望能距離唐朝的長安城近一些“。

馬伯庸說,寫這本書最大的挑戰,並非故事的編織和人物的塑造,而是對那個時代的精準描摹。要讓讀者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長安城,唐人怎麼喝茶,怎麼喫飯,那裏如廁,怎麼乘車,女子出門頭戴何物,男子外出怎麼花錢,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市井食貨物價,甚至長安城的下水道什麼走向,隔水的圍欄什麼形制,等等等等,都要一一描摹。“無論寫的多麼細緻,都不爲多”。

《長安十二時辰》被譽爲唐朝版的《刺客信條》,電視劇上映後,好評如潮,萬人空巷。但是真正讀過這本大作的人卻並不多。我今天就強烈推薦大家買一套回家讀一讀,要想領略開放多元氣勢恢宏的大唐繁華,盡在此書中。點擊下方鏈接即可直接購買。只需兩杯咖啡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