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徐崢以一部《奪冠》,成了《我和我的祖國》拼盤中最吸睛的小章節。

一年之後,陳可辛帶着一部135分鐘的《奪冠》,讓大家重溫中國女排的最重要瞬間。

女排之於中國人,絕不僅僅是一項運動那麼簡單。

它是令國民爲之驕傲的精神符號,其烙印在幾代人的內心情感深處。

不論是80年代的女排五連冠,還是2019年第十次站在世界之巔,女排每次比賽,都會成爲國民記憶。

也因此,像拍紀錄片一樣拍好她們的故事,堪稱難上加難。

誰來拍?

誰能拍好?

任務交到了香港導演陳可辛手上。

陳可辛表示:“這是我拍過的最難的一部電影,也是拍的最開心的一部電影。”

2017年,陳可辛接到了體育總局跟電影局的邀請拍攝。

幾十年前,還是高中生的陳可辛,窩在曼谷排球場邊,看了郎平的第一次國際比賽。如今沒想到,他竟然有機會“捉刀”拍攝偶像的電影。

郎平與陳可辛導演

初接觸項目,陳可辛就開始打退堂鼓,能不能夠勝任、能不能夠把事情做好的糾結盤亙在心頭。

幾次他都想推掉邀約,不拍了。

但最後女排“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的精神,讓他下定決心,接!

挑戰開始了……

拍攝最大的關鍵詞,就是一個“難”字。

選角開始,難。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十三億人心中只熟悉那一個郎平指導。還原起來對導演要求高,演員亦是。

但陳可辛一眼就看中鞏俐。“在劇本沒完成之前,我就想到由鞏俐來出演。無論氣場還是各方面,她(和郎指導)都是對等的。”

鞏俐一開始也拒絕過陳可辛好幾次,想要退縮,怕自己演不好郎平,“演得不好就變成千古罪人了。”陳可辛磨來磨去,還是用“女排精神”說服了她。

經過一段時間的“貼身觀察”,她把郎平常年傷病造成的高低肩,還有微微含胸的慣性姿態,以及那種殺伐決斷的眼神,全都傳神復現出來,讓人忍不住感嘆“連背影都會演戲”。

觀衆們感嘆,鞏俐簡直把自己變成了郎平。

除電影角色和現實人物,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高度還原。《奪冠》給人的感覺,就是“燃”和“炸”。

而這部分的體現,靠的就是代入感極強的比賽現場,彷彿讓觀衆就坐在現場觀戰一般緊張刺激,突出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

拍好比賽,更難。

它既要具備專業性,竭盡所能地還原這門運動最原本的樣子,又要有種通俗易懂,讓普通觀衆也能看得懂。

如果說徐崢拍攝的《奪冠》只是賽前熱身的話,陳可辛版的《奪冠》更像是一場完整的比賽。

片中大量的訓練、比賽場景,都非常讓人有代入感,陳可辛爲此煞費苦心。

拍攝80年代女排戲份時,劇組搭建了一個實景的漳州訓練基地:“我們把地板一塊塊從漳州福建搬到北京。這些地板上都是當年女排運動員的血、淚和汗。”

當然,《奪冠》絕不僅僅是要拍訓練比賽場景。比如影片選取的幾場經典之戰。

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中日之戰,片中通過解說詞多次向我們強調,日本隊是“打不死”的,雖然身高不高,但技巧很好特別難纏。

所以這場對戰裏,整場比賽的節奏不算快,也不凌厲,較長的鏡頭長度還原了當時中國女排和日本對戰的真實狀況。

對比2016年的中巴大戰,巴西隊員個子高、體能強、球風兇狠。陳可辛對這段的要求就更明顯:剪輯密集,也有更爲複雜的機位和視角。

劇組在還原中巴大戰時,用了11臺機器同時拍攝,最多的時候甚至有13臺。最後呈現的結果也非常明顯,視覺衝突和影片速度接近完美。

“《奪冠》的比賽場景,最大程度上吻合了真實的比賽情況,又在這種傾向於記錄式的還原中,構建起了分屬於不同比賽類型的風格化。”

影片中對於兩代女排故事的真實再現觸發許多人的時代記憶,心潮澎湃,像是回到了無數個開着電視挪不開視線的夏天。

相比起網絡上熱議的“誰更適合演郎平、陳忠和”這樣的問題,陳可辛執導“中國女排”,更像是一個“就該如此”的唯一答案。

陳可辛58歲,在此之前拿過4座金像獎獎盃,得遍華語電影圈關於導演和監製的最高獎項。他被視作“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以及票房的保障。

他導演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奪冠》,以及正在製作中的《李娜》,都是充分基於大衆熟知的現實素材,繼而加以情緒與情懷包裝的二次創作。

“情感是沒有特效的。”即使故事各不相同,他在不同題材和類型中來回變化轉換,一直通過電影表達真情實感,纔會讓人有切身的感動並最終落淚。

陳可辛更天才的一面——“選演員是天才”,在電影中能看到他對人物一貫紮實的成長弧光和細膩刻畫。

影帝黎明在訪談中講過一個細節,他和陳可辛從凌晨1點聊到了早上6點。聊天中,陳可辛問黎明幾歲到香港,小時候最渴望什麼?黎明回答說是麥當勞。後來這個細節被陳可辛拍到了《甜蜜蜜》裏。

拍《奪冠》時也一樣,他大膽啓用現役女排隊員出演。

朱婷、惠若琪、丁霞、顏妮、張常寧、龔翔宇、袁心玥……飾演青年郎平的,還是郎平的女兒白浪。

陳可辛說,姑娘們的演技水平都相當可以,甚至還能自己改劇本。他也會任他們發揮,讓場景更真實。

透過這些作品的外殼,望向故事的本質,會發現它們擁有相同的核心——關於人,關於人在時代、社會變遷中的起落沉浮、聚散別離。

《中國合夥人》中,三個夥伴攜手走上事業巔峯,引燃無數創業者的奮鬥激情。

《親愛的》中用尋子、互助、奪子、期盼等情節,將家庭之間的感情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出來以後大家都很驚訝。一個香港導演可以把內地的故事拍的那麼好。”黃建新評價,陳可辛是極少數真正贏得內地認可的香港導演。“他一個外來的,要讓大家相信,這是很難的,很了不起。”

所以在陳可辛的執掌下,《中國女排》的格局,不再囿於“體育題材”這個單薄的範疇——

而是像他所說的,“希望讓觀衆從中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和年代變遷”。

因爲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適用於他,同樣適用於每一個時代和每一段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