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迪士尼新版《花木兰》登陆中国院线。作为东方经典IP与现代电影工业结合的产物,这部观众期待已久的影片在上映前早就备受关注。然而,放映后却令不少观众失望,豆瓣评分仅有4.9分,影片内容也存有争议。新版《花木兰》试图还原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元素,但为何在中国市场口碑不佳?是经典改编出现了问题还是观众预期过高?是东西文化的审美差异还是影片自身的不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花木兰》剧照

经典题材的翻拍困境

一个已被大众熟知的经典故事,要在翻拍中将故事表现得新颖、有趣,本身就有很大难度。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出自南北朝的乐府诗《木兰辞》,其内容家喻户晓,花木兰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1998年,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上映,影片以其紧凑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考究的细节以及具有感染力的配乐,获得超过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受到世界观众关注,花木兰的故事从而走向世界。动画中勇敢机智的花木兰,仿佛一位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迪士尼公主”,受到全球影迷喜爱。

22年后,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问世。然而世异则事异,对于“花木兰”这一题材,有了动画版的珠玉在前,真人版电影处境其实有些尴尬。虽然新版《花木兰》在演员阵容与制作技术上有更大优势,然而作为翻拍作品,其内容情节与人物形象,已被太多的观众熟知。因而,相比原作,该片的改编空间更小、难度更大,内容重复、缺乏新意便不能避免。同时,动画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其呈现形式本来就更容易具备生动的表现力。动画中,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角色夸张的表情与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而真人电影对演员的表演力有着更高要求,想要恰到好处地进行人物刻画,需要更深的功力。为开创新面貌,新版《花木兰》增添了新的人物“仙娘”,还为花木兰增加了“气”的“超能力”设定,但剧情上并无太大新意,依然是替父从军、揭开女性身份、冲锋杀敌、最终拯救皇帝的旧故事。同时,影片风格严肃,删减了配乐,平淡的表演、缓慢的节奏令观感略显沉闷。

自2010年《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以来,十年间,迪士尼改编了十二部真人电影,但那些陪伴许多人成长的迪士尼动画,在被改编成真人电影后,观众不买账的情形时有发生。2019年,真人版《狮子王》曾被批评“照搬动画”“毫无创意”。虽然有经典IP、豪华明星阵容与大制作的加持,这类“复刻品”,更多地被指为“炒冷饭”,在口碑和票房上,都难有突破。

随着时代变迁、电影技术进步,观众审美水平也在提高,对电影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因而,一部影片如果缺乏足够的改变与创新,便难以真正打动观众。

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故事

细品新版《花木兰》,不难发现,该片在还原东方故事、展现东方文化元素上,做了颇多努力。影片不仅有巩俐、刘亦菲、甄子丹、李连杰、郑佩佩等中国面孔出演,还在布景、建筑、服装以及人物设定上运用了大量东方元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场景被再现;福建土楼被活用;宝剑上铭刻的“忠、勇、真”与最后被皇帝加上的“孝”字,以及木兰被赋予的特殊能力“气”,似乎都试图向东方文化靠近……

即便如此,观众仍评价该片“不理解中国文化”。新版《花木兰》被指为“披着东方文化外衣的、具有西方精神内核的故事”。片中的花木兰,不再是《木兰辞》中的平凡女性,而更像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她被赋予“超能力”——“气”,这样的天赋让她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单枪匹马地冲入敌军、带领军队、拯救皇帝。然而,人物本身具备的中国传统意义中的忠孝、勇敢的特质反而被遮蔽。

在创作团队的设计中,真人版《花木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用东方故事展现西方式电影中的精神。影片强调“真”,着力刻画花木兰对其女性身份与真实自我的接纳。她努力扮作男性、害怕被发现,在被“仙娘”点拨后,她勇敢地恢复女装、回到战场,并用实力让战士与将军信服,最终成为军队领袖、完成救国大任。本质上,这样的故事是在强调个人英雄与女性主义,是在“套用”好莱坞电影的常用模式。影片中,面对真实自我后,能力“觉醒”的花木兰,俨然《冰雪奇缘》中的公主艾莎,影片与《木兰辞》中的“国家大义”、忠诚与孝顺等主旨有所偏离。

这样的花木兰,难令中国观众共情。

观众喜爱什么样的电影?

审美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对于跨文化的表达,观众或许可以给予更多包容。新版《花木兰》真正的问题,更多地还在于影片本身“不太好看”。

同为迪士尼演绎的“花木兰”故事,同样是在中国市场,为何22年前的动画版电影获得好评,而新版《花木兰》,即便有着更精良的画面与特效,更为精妙的镜头语言,更为考究的服道化设置,却遭遇了口碑滑坡?拖沓的节奏、略显单薄的剧情、相对乏力的人物刻画令其减分。

回望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放到现在,仍然脍炙人口。动画的节奏把控较好,剧情紧凑,张弛有度。既有训练、战争时的紧张场面,也有轻松、逗趣的情节,这些内容自然交叉,一气呵成。两相对比,新版《花木兰》的情节发展缓慢,缺乏明显的戏剧冲突与矛盾,难以吸引观众。

人物刻画上,动画版《花木兰》更生动、自然。许多动作与场景都从细节上刻画木兰勇敢、坚韧、睿智的性格,比如她在训练场与将军之子摔跤,在战场冲锋、在敌军首领面前点火药,在皇宫智斗匈奴,其生动的表情与夸张的动作自然地展现了心理状态。反观新版《花木兰》,木兰从怯懦到勇敢、从被军队拒绝到被认可等重要剧情,缺乏细节支撑与过渡,难以令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心态变化。

略显生硬的不仅是剧情,还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展现。不难发现,在动画版《花木兰》中,武术、媒婆、灯笼等中国元素,随着情节发展,被自然地穿插在故事中。而真人版影片中,虽然在文化元素的展现上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未能真正触及中国文化内核,反而显得生硬。比如,未能被阐释清晰的“气”、作为家族图腾的凤凰、刻在剑上的汉字“忠”,它们更像一种简单的符号堆砌。

因而,一部电影能否吸引观众,还是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精彩的剧情、细腻的人物刻画、精良的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