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产品已无处不在。

周末在朋友家玩,她经常给2岁多的女儿琳琳看电视,还高兴的说女儿孩子通过看电视学会了不少词语。

也有不少家长和琳琳妈一样,觉得电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希望通过看动画片,各类视频学习一些知识。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超级宝贝》一书中就提到,有的父母们会买一些“寓教于乐”或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光碟,例如爱因斯坦宝宝和聪明的宝贝这样的系列片。这些光碟宣传可以帮助宝宝发展认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中的听觉神经元,增加大脑容量。

号称启蒙教育的这类电子产品真的如此“有效”?

然而,这些产品却被投诉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CC FC的创始人苏珊林恩指出:“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影像光碟能给孩子们带来宣传上所说的任何帮助。相反,这些影像资料可能会慢慢破坏婴幼儿那些技能的发展。”

二,为什么这类电子产品不会有助于孩子学习?

相关研究显示,儿童在3岁前看的电视越多,他们在7岁时越容易出现注意力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电子产品让孩子的注意时长变得越来越短。

真正有助于孩子学习的方式却是有意聚焦(Intentional Focus)。然而,当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会破坏他们有意聚焦(Hyper Focus)的注意力。

什么是有意聚焦(Hyper Focus)?

《儿童心理学:你其实不懂孩子》当中表示,有意聚焦(Intentional Focus)是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注意的目标,并且能在注意力分散时将自己的注意力拉回正道上。拥有有意聚焦注意力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对不必要的刺激的反应,即能抑制分心。

而当孩子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时,画面中有着鲜艳的颜色、跳动的画面,夸张可爱的形象。孩子一旦适应了这类强烈的声光影刺激,就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书上,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听一堂课,甚至可能造成学习障碍。

英国研究发现,超过80%的儿童因为看电视导致注意力难集中。

当孩子有意聚焦的注意力被破坏,会有什么影响?

长时间地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有意聚焦的注意力方式。常常表现出,好动不安,坐不住,爱走神,心不在焉,粗心马虎,爱做小动作,有始无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其实这是因为长期看电子产品,带给孩子的是超聚焦注意力。“超聚焦(Hyper Focus)”是指注意力只能集中在某一个狭小的物体上,无法分散,而完全忽略周围其他物品的注意力方式。也就是超聚焦会让孩子习惯于对比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对静态学习失去兴趣。

以下图片形象介绍超聚焦(Hyper Focus)和有意聚焦(Intentional Focus)的区别。

图片来源:《儿童心理学:你其实不懂孩

所以,真正有助于孩子学习的是有意聚焦,同时有意聚焦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孩子的自控力培养,孩子自律才能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三,既然有意聚焦的注意力方式有助于孩子的学习,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有意聚焦呢?

1,合理使用各类电子产品。

首先要弱化孩子超聚焦的注意方式,也就是少用电子产品。随着信息时代的变化,电子产品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完全杜绝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也不切实际。美国儿科学会AAP(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给出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

①,18个月以下的婴儿除了视频聊天之外最好不要使用任何数字媒体。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婴儿与母亲或其他成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多,尤其是目光接触,就越能促进婴儿的大脑发育,而使用电子产品会减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互动。

②,18-24个月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选择一些高质量的节目,并且家长和孩子一起使用。不要让孩子独自使用电子产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开始使用电子产品,但每天不要超过1小时。另外,视频的选择很关键:要选择观看高质量的节目,不要选择画面粗糙、语言粗俗、暴力的动画片。

③,6岁以上的儿童,父母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对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种类和时长进行管控。

6岁以上的儿童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家长不宜强势打压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可以为孩子制定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具体时长视情况而定,当然,时间越短越好。但应该让孩子优先将电子产品用于创造性的活动而非娱乐。

2,家长以身作则,少看手机,电视。

①,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少看电视,父母带头,制定限制手机使用的规则,比如:无论是在餐馆还是家里,就餐的时候不能看手机。

很多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孩子玩手机,所以,有些孩子一两岁就会玩手机,小小年纪像大人一样拿着手机不松手,一玩就是一天。孩子模仿着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没事就玩微信、刷抖音、玩游戏,又怎么能要求孩子管住自己呢?

②,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长喜欢看电视,或者只是把电视打开,作为干家务活时的背景声音。美国儿科学会认为,“背景声音”对孩子也会产生干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从父母做起。哪怕爸爸妈妈只能心无旁骛专注地陪伴孩子玩15分钟,这样全心全意地跟孩子互动交流,也好过父母刷着手机,心不在焉地陪上孩子2小时。

3,不打扰,不破坏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正在专注地玩耍和游戏,这正是他们自主发展耐心专注习惯的过程,家长要把它当成严肃的工作来尊重,不要轻易地打断他们。例如孩子搭积木、玩沙子、过家家时通常很专注,并且这个过程中,孩子一直在思考。

比如,怎样搭积木,想摆出什么造型,过家家时,谁扮演爸爸,爸爸应该有的言行举止,谁扮演妈妈,准备午饭,该做些什么菜,都是需要孩子进行思考的。

家长只要在旁边保证孩子必要的健康和安全就行,不要随意的打断孩子的活动,一会儿问冷不冷,热不热,一会儿问渴不渴,饿不饿,这些行为很容易打断孩子的思维链条,进一步影响到有意聚焦的形成。

随随他们玩个够,不要怕不卫生而打断和组织他们。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耐心专注习惯将会健康地成长。

4,营造看书的环境,陪伴孩子亲子阅读。

如果说培养孩子的有意聚焦注意力有捷径的话,那一定是阅读了。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给孩子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为孩子布置一个图书角,把书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

当家长把给孩子看电视的时光变成了亲子阅读,在持续的阅读体验中,孩子会对阅读这种有意聚焦注意力方式逐步适应。亲子阅读不仅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还可从中获得幸福感,亲子关系也得到增进。

美国儿科专家大卫·保罗指出,给孩子读书是一种生活乐趣,这比陪他们一起玩游戏、看电视更有益孩子成长。

电子产品不能取代玩具和图书,更不能取代父母照看孩子!孩子需要的家长的陪伴,而不是“电子保姆”。

让孩子少看电视少玩手机,改变注意力方式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这要靠长时间的习惯培养。家长需要有耐心,做好孩子的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