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城市家长,不拼的话孩子连普通人都没得做

2020年小学的新生还没进校门,2021年幼升小招生已经开始了。前天,上中国际发布了2021年小学新生报名公告。

不在上海,很多人难以想象上海的教育资源有多稀缺。

很多人只看到上海高考本科率82%,其中重点率17.2%,他们不知道,上海

初中能升学到高中的只有55%,拉开来看,上海100个孩子,最后只有45个

孩子能上一本。而这背后,是上海家长们背负着五六万均价的房子,背负着

均价过十万的学区房家庭,也大有人在。付出肯定想要回报。

最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叫《八佰》的抗日电影,老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结果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后就心想,比起 八年抗战,九年义务教育才是当下要打的仗啊。

上海家长的九年义务教育,谁又能说不是一场“战争”?如果再加上幼儿园三年,整整12个年级,差不多有180万学生,分解到每个年级,都有15万个家庭在竞争着。 幼升小的战斗,中考的分流、高考的战场、哪一场不是轰轰烈烈。

这是一项持久的人民币战争。 在这片优质资源紧缺的土地上,哪里都是独木桥。 我们都承认教育是相对公平的对决,狭路相逢勇者胜!年轻的父母们,尤其是作为考一代的新上海人,辛辛苦苦离乡背井来上海打拼,谁能接受自家孩子将来做服务员收银员的结果?虽然注定会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将走向这样的人生。

前段时间就听朋友说,等孩子升学了,想送到牛校去。我们这一帮参谋们就开始帮忙寻思着,一段难能可贵的老母友情,基本都是从打鸡血开始的。

如何打鸡血?

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老母亲们一齐想到了暑假报班。

你想孩子过个安心的假期,你心里唾弃着各类抢跑......可奈何胳膊拧不过大腿,心大的妈妈们还在暑假陪孩子度假,大喊减负和素质教育的时候,隔壁还没上小学的东东、玲玲、涛涛已经在用英语过家家了。

也因为这样,大部分妈妈们嘴上一百个不情愿,身体还是很诚实,各种课外班报满,语数英物化,一个也不落。

而在上海,这仅仅是标配。

01

了不起的上海家长

我们公司有个妈妈,女儿成绩非常不错。早些年,她也和大多数上海妈妈一样,为了冲进四校玩了命的拼,几个补习班早就不在话下了,每个周末都很难有休息的时间。浦东、浦西来回转,基本上是常有的事。终于有一次,她撑不住了。

那天,她开车接女儿下补习班,路上疑似违规遇到交警,交警一定要让她停车教育一番。争论到最后,她实在没气力了,抱着方向盘就大哭起来。

这根弦拉得太紧了,但凡你有一点力气,就得全部all in在女儿的学习上。

即便如此,竞争依然激烈。

一线城市的中产,很少会有说自己在金字塔尖的。

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学校的孩子,起点就比大多数人高。

这是一线城市的通病,别说上海了,你瞧瞧北京,你会发现我们这里学费动辄数万的牛校已经不是香饽饽了。

两年前,有个“公立牛小”开了一场著名的校级运动会。

要知道再好的小学,办运动会顶多就是找个大一点的场馆,最多是大学里的运动场。

你见过在奥运主场馆鸟巢开运动会的吗?

校运动会在奥体中心举办,奥运冠军亲临现场为学生们加油助威,央视主持人担任解说......

这样的阵容,你能想象这只是一家小学的运动会吗?

这就是京城“牛小”的资源配置。

21世纪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些学校“实验设备从英国进口,校庆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学生文艺表演都是去国家大剧院。”帝都教育高地,在你还不知道互联网是啥的年代,就已经教设计网页和做flash,孩子们跟着中科院研究所的专家搞无土栽培,直接真机舱模拟试飞训练。

与其说是差距,不如说是沟壑,普通家长纷纷望其项背,只得叹一句同人不同命。

上海家长呜呼,幸亏是在上海,至少咱们还能拼钱进民办。

02

民办民办,掏钱难办!

去民办牛校,要碎掉多少钞票?

拿包玉刚实验学校来说, 从小学读到高中12年,一年学费平均需要16到21万之间!

同事小郭的孩子,去年幼升小就面试过这所学校。

小郭老公收入不错,就是那种俗称的土豪,他知道光凭孩子履历,进包校肯定是有困难的。于是他直接找到校长室,表示只要孩子能入校,他就立马捐赠100万元。

校长说:“行啊……但是你孩子得先来面试;,如果面试没通过,那就是……没通过。入学考试不过关,谁的孩子也别想“交钱进校”!”

所以说,电视剧《三十而立》中的顾佳求爷爷告奶奶,再苦再累也要挤着笑脸迎上去找关系,只为让儿子上牛校。这事在上海家长看来,确实不是捕风捉影,而是有迹可循的。

那么,就算履历合适,面试通过,需要花多少钱才能hold得住孩子一年的学习呢?

据悉,这所学校的“报价”曾高达:

小学部学费一年16.4万元;

初中部一年19万元;

高中部一年21万元。

小学部学费一年16.4万元;

初中部一年19万元;

高中部一年21万元

徐汇静安富贵,黄埔长宁优雅,每个区都有卧虎藏龙的家长潜伏其中。

再贵,总有掏得出这笔钱的家长来。

要觉得别扭,非要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话拿出来倒也没错,但能上牛校的孩子的家长,早就在罗马落户了。

03

上海家长的抉择

有人说,上海的择校之路,其实正印证了阶层关系。

此言倒不虚,阶层的固化导致向上的机会越来越少,高考可能是相对公平的竞争,可为之而付出的却是一条漫长之路。

为了进好大学、好高中;就得进好初中、好小学......一条最优路径俨然成了大家的一致目标。

近些年,也有一些家长开始寻找别的路,避开高考,比如留学。

要知道,一个牛校的牛,几乎没有上限的,只要放眼全世界,只有你交不起的学费,没有配不上自己的学校。

拿瑞士的劳伦索国际学校来说,连中东富豪、西班牙国王都把儿子往里送。这所学校,室内和室外各两个25米长的游泳池,10个网球场,2个体育馆,3 个足球场,1个橄榄球场,1个射击场,1个帆船中心,还有一个可容纳30匹马的马术中心......

劳伦索国际学校

当然,这已经不是咱们这个阶层可以够得上的教育资源。但我们大可不必过于忧心忡忡,韩寒说过一句话,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要羡慕他们,反而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各种壁垒还未清晰的中国。

摘自韩寒《我所理解的教育》

04

谁才是家庭财政部长?

回到上海,你会发现大家都在拼各种资源,所有闪闪发光的孩子背后,拼得都是各家的钱袋子。钢琴、英语、芭蕾、编程、奥数、阅读,社交、表达能力,智商的每一个加分都是钱堆起来的。这还是在夫妻双方的共识下,才为孩子打造的高级履历。

但这恰恰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撑的起来的,你跟老公说:不报班、不上牛校,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他也许会跟你说:你报了班、上了名校也不定有用,不信你看谁谁谁。

这件事就跟薛定谔的猫一样,你不打开门,永远不知道猫在容器里是死是活。同理,只要你不花钱,就不知道这笔钱花出去了到底还值不值。

铁打的战友情,却总在孩子教育上各种南辕北辙。

这到底是为啥呢?

要我说,男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惰性,对于这类又花精力又花时间又花钱的事情嗤之以鼻。

对待孩子,父母双方都得出一份力。

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遥想当年,大文豪苏东坡的老婆王闰之过生日,苏轼大笔一挥,写出千古名词来夸赞王闰之: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他把王闰之夸做一等一的好妈妈,对非亲生的三个孩子视同己出。苏才子很受感动,又是“江上生奇女”,又是“天公为下曼陀雨”,好不诗意浪漫。

一千年都过去了,好不容易轮到咱们当爸当妈了,七夕节刚过去没多久,也没见得哪几个男人们像苏东坡那样浪漫,更别说像他那样足够认可当妈们的努力。

在上海当家长,要不然,把心态放稳,佛系一点,不然人比人气死人;要不然,就牟足了劲向前冲吧,应了那句话,比你优秀的人都还在努力,你凭什么不努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公益目的。本平台使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若内容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来源:大象公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