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132师工兵营机械连连长 陈黔明

注:本文系作者《我在老山前线的战地生活》之“构筑工事”

我32师进入老山战区,是接替14军40师进行防御作战,而40师前期主要执行的是进攻作战任务,后期虽转入防御,但整体部署仍是以进攻为主,同时因受暴雨的影响,原构筑的堑壕、猫耳洞等防御工事无有效支撑,出现了大量坍塌。因此,我师各团在与40师各团完成阵地交接后,投入了大量兵力构筑堑壕、交通壕、掩蔽部、猫耳洞等防御工事,以巩固防御态势。

为了解决猫耳洞易坍塌的问题,军区工兵部门经过实地调研,组织生产了一批专门用于猫耳洞支撑的波纹钢并运往前线。该波纹钢为弧形,以2片为一组用螺栓连接成一个“n”字形的支撑架,单个支撑架可相互连接并无限延长,以起到整体支撑作用,增强猫耳洞的抗炮击和抗坍塌能力。为把一线步兵分队急需的波纹钢送到阵地上并教会他们使用方法,我连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组织人员自8月上旬起不间断地向各阵地运送波纹钢并传授使用方法。波纹钢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一线步兵的生存条件。

为争取更好的防御态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歼敌条件,同时为一线防御分队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在防御逐步稳定后,师里决定对一线阵地进行大规模改造,派出工兵分队帮助一线营、连单位构筑掩蔽部、枪工事、交通壕等。按照分工,我连主要负责步兵第96团防御阵地的工事构筑任务。

自8月中旬起,我连先后在142号、143号、145号、176号、148号、149号、662.6、634等高地构筑或抢修被越军炮火摧毁的掩蔽部、机枪工事、广播站等工事。在634高地至143号高地间、156号高地至176号高地间构筑了多条交通壕,为那拉口的防御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634高地至143号高地一线是我师步兵第96团一营的防御最前沿,地形为西高东低,防御阵地和交通线处于越军汉扬等阵地的瞰制之下,为确保防御稳定和人员机动、物资运输的安全,9月初,上级要求我连用两天时间,在634高地至143号高地间构筑一条“Z”字形的交通壕。在对地形进行详细勘查并选定交通壕的具体位置和走向后,我决定采取多点同时开挖以增加作业面,先挖出自身隐蔽位置再向两端开挖的作业方式。即先在已定的交通壕的每个转折点上挖出能够隐蔽自身的深坑,再按照规定的交通壕的几何尺寸向两端开挖交通壕,最后各点之间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交通壕。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在可能遭受越军火力袭击不能一字排开作业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面,能够加快作业进度;二是可以有效的隐蔽自己,在越军进行火力袭击时可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三是可以减少或推迟暴露的可能。开挖作业开始后,战士们在各点上以最快的速度挖出能够隐蔽自身的深坑,然后向两端开挖。非常幸运的是,整个交通壕的土质基本都是沙土,较为松软,开挖的难度很小,进展非常快,结果我连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两天完成的任务。当我向师里报告提前完成任务的情况后,师里不敢相信,叫我连就地隐蔽休息,等待检查验收。结果是,经上级检查验收,交通壕完全合格,这才同意我连撤离。

在构筑交通时,因是在野战条件和越军的瞰制下施工,作业地点又远离连队,无法送饭,为了保障战士们的体能,我们携带了压缩饼干、水果罐头、牛肉罐头、水等作为食物。这些食物虽能有效的补充体能,但都是凉的,口感还是不太好。在施工期间,驻守在634高地的96团一枪连的指导员曾德建(与我同年入伍的贵阳老乡)看见我们吃的都是冷食物,就叫连队战士用他们平时都舍不得用的煤油炉给我们热罐头,他还悄悄地给我弄了一碗温热的稀饭。这碗稀饭让我至今难忘。多年后我们谈起此事时,他说还给我弄了一碗热的牛肉面,但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这碗美味的稀饭。

在构筑156号高地至176号高地间的交通壕时,营里安排我连与工兵连共同完成。按照分工,我连在前(176号高地一侧),工兵连在后(156号高地一侧)。我连挖交通壕的路段位置较低,利于隐蔽,工程量也相对较小。工兵连挖交通壕的路段位置较高,不利于隐蔽,工程量也相对较大。在我连即将完成任务正在收尾时,从工兵连施工的地方突然传来爆破声,我意识到目标已经暴露,可能遭受越军炮击,立即停止施工,组织连队施工人员撤离到了安全地带。不出我所料,我连刚撤离一会,越军即向我施工区域打了几炮。在越军炮击结束后,我即带领几名战士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扫尾工作并安全撤离。事后得知,工兵连在挖交通壕时,遇到了一块大石头和树根,为按时完成任务,违规使用炸药进行爆破作业,结果暴露了目标。

为加强对越军的战场宣传、喊话工作,瓦解越军的斗志,上级决定在96团一营营部所在的662.6高地东南侧构筑一个对越广播站,任务交给了我们连队。11月21日傍晚,我带领17名战士到达指定位置开始施工,刚挖好基坑,22时许,越军突然对我662.6高地及附近地区进行大规模炮火袭击。因炮火袭击来的突然且密集,使我们一时不能撤离,只能暂时在已开挖好的基坑内就地隐蔽。见有不少炮弹落在基坑周边爆炸,17名战士将我推到安全系数最高的一个角上并让我蹲下,他们却形成人墙站在我的前面,看见战士们的举动,我推开战士们说,不能这样,我还要观察情况。

【本文作者、11军32师工兵营机械连连长陈黔明在连队宿营的山洞口留影】

在我的坚持下,战士们仍然将我团团围住以保护我,让我十分感动。乘越军炮击的一个间隙,我迅速组织战士们爬上基坑,沿着交通壕撤离到附近的猫耳洞中隐蔽。因基坑有2米多深,爬上去需要时间,当第15名战士撤离后,越军的炮击再次密集,将我及战士马乃洲、柯遵发3人再次压制在基坑内。

坐在基坑内,我十分担心撤离出去的15名战士的安危,于是点了一支烟。当越军的炮火再次出现间隙时,马乃洲和柯遵发奋力将我第一个推上了基坑,我爬上基坑后,伸手将柯遵发拉了上来,柯遵发上来后说:连长你快走。随即伸手将马乃洲拉了上来。进入交通壕后,我们3人迅速挤进了最近的一个猫耳洞。刚进猫耳洞,越军的炮火再次密集,一块弹片打在猫耳洞口的波纹钢上。因担心其他战士的安全,我在数了猫耳洞内的人数后,准备到附近的猫耳洞中查看情况。

战士刘长柱听见后说:连长不要去,我去。其他战士也不同意我去并拉住我。见此情况,我只有同意,并叫刘长柱注意安全。刘长柱见我同意后,迅速的沿着交通壕匍匐前进消失在夜色中。不一会,刘长柱安全返回并向我报告说:都在的,没有人受伤。到此,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在越军炮击结束后,我立即组织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开展施工,于22日黎明前完成了对越广播站掩蔽部的构筑任务。在返回途中,我得知正在司训队学习驾驶,战时担负军工运输任务的工兵连战士杨建在昨晚的炮击中牺牲了。因杨建是我于1982年底从贵州省安顺市接的兵,心情十分沉重。我同时得知,同在学习驾驶并担负战场军工运输任务的我连原通讯员李会在炮击中险些受伤,立即叫连队战士将我们构筑对越广播站掩蔽部剩余的一点麻袋交给李会,用于加固掩蔽部。

自11月17日开始,我师96团三营七连负责防御的142号、145号、146号等高地连续遭受越军的大规模炮击,表面工事被大量摧毁,特别是越军的160迫击炮全部使用延期引信,入地约2米后爆炸,导致屯兵坑道被多处损坏,影响到了整个防御的稳定。为确保防御的稳定,师里决定组织工兵对七连的防御阵地进行全面加固。

【32师刘玉尊师长(右)和师参谋长杨子谦(左),后为师作训科长陈代明】

11月24日晚9时许,师工兵科参谋陈德兴通知我和工兵连连长张兴顺到师指挥部开会。会议由师长刘玉尊亲自组织,参谋长杨子谦交待任务。内容只有一个,就是连夜到七连的防御阵地进行勘查,查明受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七连防御的稳定。受领任务后,由陈德兴参谋带队,我带领一排长李章典,张兴顺连长带领工兵连三排长杜火成,我们五人乘坐师长刘玉尊的专车,悄然向船头驶去。到达船头后,我们步行赶往七连连部所在的145号高地。显然,七连连长龚平已得到通知,正在路口迎接我们。

我们汇合后,立即前往受损最为严重的142号高地、142号高地与145号高地结合部等地的坑道、掩蔽部等进行了实地勘查。看到插在坑道和掩蔽部顶部水泥支柱间的160迫击炮弹的尾翼,我们提出,首要的是解决遮弹层问题,只有解决了此问题,才能保证坑道和掩蔽部不被摧毁。在现场经反复讨论,决定用快速构筑野战掩蔽部的工字钢板做遮弹层,以达到加强坑道和掩蔽部防炮能力的目的,并对工程量进行了测算,以便使用兵力。

32师96团7连连长龚平在老山阵地

返回时,当我们走到142号高地和145号高地间时,龚平连长看了一下表说,越军要炮击了,先隐蔽一下。随即我们走进了一个巨石下的掩蔽部。刚进掩蔽部不久,越军的炮弹就落在阵地上。越军炮击结束后,我们来到七连连部,对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分工等进行了具体讨论。

在七连连部我见到了七连指导员彭向武,他是1971年从贵阳入伍的老大哥,我们之前就认识。在阵地上见到老乡十分亲热,在简短交谈后,彭向武指导员拿出一封信对我说,听说你们要来,我给老婆写了一封信报平安,麻烦你带下去给我寄一下,我郑重的接过彭向武指导员手中的信说:放心吧。

凌晨前,我们顺利返回师指挥部,一直未休息的刘玉尊师长、杨子谦参谋长立即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对我们提出的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当我们提出,上阵地参加抢修施工的人员不能携带全部所需的工字钢时,刘玉尊师说,所需的工字钢不用你们携带,由师里组织军工队按时送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在26日凌晨前完成142号高地和142号高地与145号高地间的坑道、掩蔽部的加固,确保防御稳定。我们当即表态: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在经过一天的认真准备和对施工方案反复进行讨论后,11月25日傍晚,由我和张兴顺连长分别带领抢修人员从曼棍出发赶往施工地点,按照分工,工兵连负责142号高地坑道的修复加固,我连负责142号高地和145号高地间的坑道、掩蔽部的修复加固。到达抢修施工地点后,我立即组织战士们对坑道和掩蔽部内的泥土等进行清理,将泥土转运到坑道顶部铺平后作为缓冲层(缓冲层约1米厚)。清理时,对挖出来的罐头、压缩饼干、子弹等(越军炮击时被掩埋的)全部交给了七连的战友。

【本文作者、11军32师工兵营机械连连长陈黔明与96团三营副教导员张崇贵在130高地相遇留影】

此时,军工队运送的工字钢已陆续到达。我们迅速将工字钢铺在缓冲层上,再逐一用螺栓连接成一个整体盖在坑道和掩蔽部的顶上,作为遮弹层。在连接工字钢时,连队的一名战士突然向我报告说,有2个人正从山下爬上来。我知道山下是越方,立即叫大家停止施工,做好战斗准备。此时,2人离我们仅有10余米,我通过观察发现2人肩上扛有类似工字钢的物品,边走边说话。当听清他们说的是纯正的中国话后,就问口令,对方回答后说,我们是军工,是送工字钢的。2人爬上来后,我说:你们怎么走到下面去了,他们说,没跟上前面的人,走错路了。我说:下面是雷区,你们真幸运。他们2人听后,腿都吓软了。

在铺好工字钢后,我们又用装满土石的麻袋覆盖在工字钢上,形成厚度不小于1米厚的防护层。看见恢复后的坑道和掩蔽部,七连的干部战士非常高兴。七连连长龚平形象的称之为“钢板盖顶”。经实战检验,经过“钢板盖顶”的坑道、掩蔽部,当遭到越军炮击时,炮弹撞击钢板就爆炸,再经过缓冲层分散释放爆炸冲击波,大大提高了坑道、掩蔽部的防炮能力。实战中,经“钢板盖顶”的坑道、掩蔽部没有一个被炸塌。

在所有的工事构筑中,技术要求最高和难度最大的是构筑重机枪工事。一是工事内部的几何尺寸要求高,如几何尺寸错误,就可能造成工事无法使用或不能有效发挥火力。二是为有效发挥火力,重机枪工事往往选在视线开阔的位置进行构筑,构筑时如方法不当极易暴露。因此,我连在176号高地为步兵分队修建重机枪工事时,从基坑开挖开始,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把关。如在基坑开挖时,只能向上方和两侧抛土,不允许向射孔方向抛土。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利于覆盖,以增加工事防护层的厚度。二是有利于射孔的隐蔽和伪装。三是能有效的保证射界开阔。

由于方法得当,我连修建的重机枪工事得到了步兵分队的好评。而我营工兵连在149号高地修建重机枪工事时,由于方法不当,在基坑开挖时向前方抛土过多,导致射界受到严重影响,在工事构筑好后不得不对射界进行清理,结果造成一名实习排长在清理射界时被地雷炸伤,教训十分深刻。

为防止新修建的掩蔽部等工事边墙出现坍塌和增强掩蔽部抗炮击能力,修建时需在挖好的基坑四周用麻袋装上泥土堆砌成平整的边墙,再在边墙的顶部用边长约25厘米,长2.5米的木料盖顶,用爪钉连接,在采取必要的防水措施后,覆盖泥土和石料作为遮弹层。因此,运输构筑掩蔽部所需的麻袋、木料是最重和最难受的体力活。运输麻袋时均为30条一捆60余斤重,但由于是新麻袋,上面有许多绒毛,背运时绒毛直往人的皮肤里面钻,出汗后更是难受,往往是到达目的地后,身上已是一片片红色斑点,奇痒无比。后期改为用编织袋就好多了。一根木料的重量一般在100斤以上,上级安排木料运送任务时,其他连队是2人抬一根,而我们工兵连队则是1人一根,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从时间上讲,我们构筑掩蔽部等工事基本都是在夜间进行,其目的:一是为了使构筑的掩蔽部等工事更为隐蔽,不被越方发现。那拉口地形较低,多数阵地表面都能被越军裸眼观察到,如在白天构筑,越军即有可能知道掩蔽部的准确位置,易遭越军炮火的准确打击。二是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最多时,我带领连队战士连续7个夜间在阵地上施工。因人体生物钟被打乱,白天又休息不好,劳动强度又大,造成我们身心的极度疲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