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通读二十四史,我们可以做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也都早已消失在荒烟蔓草之中。回首望去,历史上众多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中,秦朝的灭亡是最有借鉴意义的。像秦朝这样以武力建立天下的强盛帝国,仅仅二世而亡的政权确实值得我们后世人反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天下大乱的局面正式结束。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秦朝由当初一个不起眼的诸侯国,成为一方霸主。尔后的秦国在几代亲王手里逐渐走向强大,秦国最终也在秦始皇嬴政手里走向统一。但是秦帝国从秦始皇手里走向统一到二世胡亥而亡,前后总计不过十五年的时间。虽然说王朝兴替是历史的自然规律,但像秦朝这样二世而亡的朝代实在是罕见。

今天我们就深扒秦王朝真正覆灭的原因有哪些?

今人在读及秦朝历史的时候,无论是书本还是各个专家学者都把秦朝的覆灭归结于“滥修工程、耗费民力”、“徭役赋税重,民不聊生。”那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

秦国军队

秦王朝修工程的真正意义

现如今我们提到秦始皇这个人,听到的多是批判指责的声音,而秦始皇之所以遭受到如此骂名,多半是其在天下初定的时刻,决定耗费大量人力去修建大工程而招致的恶名。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秦始皇之所以在天下初定的时间里大修工程,并不是今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享乐主义在作祟。其实,秦始皇虽然亡灭了六国,但是帝国的隐患却从未消失过。

秦帝国建立之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各路诸侯国要想在乱世之中立足,第一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军队。强大的军队在冷兵器时代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军队数量的多少。因此,战国时代的各国基本都是全民皆兵,他们很可能今天还是耕田种地的农民,明天就变成了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的士兵。但是等到秦朝灭了六国以后,天下归于太平,国家此时远不需要怎么多的军队去行军打仗,这时六国旧部的存在就成为了威胁新政权安危最大的火种。这是因为国家虽然已经从战时状态过渡到了和平年代,但是原六国的旧兵们内心浮躁的野性一时半会还不会立马安定下来,这时国家需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这些旧军人,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产当中来,国家才能算真正的安定下来。

那么问题来,六国遗留下来的军队数量是相当庞大,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呢?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秦始皇找到了解决办法。首先我们知道新朝建立之初,第一就是恢复生产和修建大的工程。因为王朝建立之前的几百年时间里,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国家早已经千疮百孔。像修建万里长城这样庞大的工程,一来可以妥善安置大量六国军队;二来修建万里长城这样的工程可以极大地壮大国防。比如秦之后的隋朝,也是因为新政权才刚刚建立,统治者在根基未稳的时候就像秦朝这样大修工程,最后伤了国家根基而被李唐夺了江山。

守业更比创业难,懂武力而不懂怀柔

当初除了秦朝在建国之初,为了安定六国旧部决定新修大的工程,以致伤了帝国根基之外,导致刚建立的不久的秦帝国在顷刻之间覆灭的原因,还有一条最为致命的原因就是秦国的政治基因出了问题。秦朝的建立不像其它侥幸王朝,是在谋权篡位中建立的王朝。它的建立是几代秦王呕心沥血之下,才完成的伟大创举。秦国能在战国群魔乱舞的时代,功灭六国出尽风骚,用始皇帝自己的话来说自己这是超过三皇五帝的不世伟功,做到这一切的秦国皇族们没有理由不骄傲膨胀。在他们看来,天下都是他们的臣民,都必须无原则地臣服于他们。秦国正式建立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之下,让秦始皇为首的皇族们骨子里带着暴戾,一个人通过武力取得一定阶段的成功,他在将来也会无比信任武力的力量。

如果秦始皇能够明白在天下初定的时候,收敛自己的锋芒,懂得一点怀柔政策,秦帝国也不会在秦始皇刚崩殂之后,就立马发生铺天盖地的农民起义。不过如果学会收起自己的锋芒,那就不是秦始皇的本性了。作为一统天下的君王,秦始皇有理由相信天下之人都是畏惧自己的。他有骄傲的资本让六国贵族老老实实的听话。即使他再暴戾,再残暴天下人也只有忍受的份,不敢有半步逾越。这一切都是因为始皇帝骨子里那股不怒自威的气质。但这一切只存在于始皇帝本人,当他的子孙后代继承这皇位以后,除了享乐主义不学自会,在收买人心,功劳战绩上和始皇帝相差的不是一丁半点。江山可以继承,始皇帝的霸气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养成了。始皇帝之后的二世皇帝胡亥的那股窝囊样,也让天下人把在始皇帝朝身上的怨气一下在秦二世当政的时期迎来大爆发。

秦始皇

无司法保护,逼迫高官反

前面说了始皇帝是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秦国能够在天下大乱做到平定六国,少不了一帮文臣武将的出谋划策。秦朝的后继之君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葬送了祖宗的基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秦国让一个窝囊废做了君王。现如今很多人在回首秦朝的历史的时候,都在替它摇头叹气。认为普遍认为当年秦二世胡亥如果没有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由公子扶苏继承皇位,秦朝的国运远不及十五年怎么短的时间。作为后人的我们看看这段历史,也确实。首先秦国在秦始皇的高压政策下,已经运行多年。这个时候急需要一位宽容的君王执政天下,以安抚百姓之心。因为得罪人的事,早已经在始皇帝手里完成,作为秦始皇之后的皇帝只需要施以仁政,国家就会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

但我们知道过去的历史已经发生,就不会随着个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随着当年沙丘秦始皇暴卒,皇帝的传位诏书被秦二世联合赵高等人给篡改,秦始皇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扶苏也被直接赐死。作为这场政变的核心主导人物就是当朝丞相李斯,如果不是他的妥协帮助,凭借阉人赵高一人之力,是很难完成这场政变的。作为秦始皇身前最为信任的丞相,李斯一直被寄予极大的信任。始皇帝也让他成为仅次于自己的二把手,按理来说李斯名利财富全都有了,他根本没必要再去冒被诛九族的风险,去谋逆。然而促使李斯狼狈为奸,去帮助秦二世忤逆始皇帝遗愿的根本原因和秦朝的法律有着莫大的干系。

李斯

前面我们说过,秦国真正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一方霸主,还是要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开始,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而就是这样一个帮助秦国走上强盛的改革家,最后的下场却落得个五马分尸被诛九族的下场。从商鞅以后,国家历代的改革者们基本没有一个是善始善终的。何为改革?改革就是从权贵手里拔肉,这是一场权力之间的你争我抢。改革家要想改革必须有极大的权力去与功勋贵族们斗争,这时候作为国家行政长官,他们只要得到当朝皇帝的全力支持,且无比信任才可以把改革推行下去。但是我们知道政治的险恶,没有点魄力的人还真不敢改革,因为改革者一旦失去帝王的信任,或者信任的帝王中途逝去,那么整个国家的权力阶层,就会像饿狼扑咬一样,将你碎尸万段。这也是历史上的改革者们很少有善终的原因。

赵高当年就是看中了李斯和扶苏之间是天生的政敌,他给李斯晓以厉害,句句直插李斯的心窝,让他明白扶苏上台自己就是下一个商鞅。作为掌管司法多年的丞相,李斯比谁都明白此刻虽然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一旦失去统治者的支持,自己必然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从秦朝历代改革者的命运看来,国家向来缺少司法保护这些改革者们。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才逼迫李斯走上了一条助纣为虐之路。帮助胡亥登基为帝对于李斯来说,虽不是一条明智之路,但是他唯一能走的路。

商鞅变法

沉重的赋税与徭役,成了压在百姓头上的“两座大山”

秦朝的直接毁灭是亡于始皇帝暴卒之后,帝国内如雨后春笋的农民起义,导致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的直接导火索是沉重的税收徭役。秦朝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在秦始皇时期就有,那为何到了始皇帝崩殂之后,才会引发广大的农民起义呢?准确的说是出于两点原因。第一,始皇帝天生的领导气质,对于反叛自己的人,秦始皇向来释以雷霆手段,是个心狠手辣的主,所以天下人没有那个胆量敢去反秦始皇;第二,始皇帝并没有把天下百姓赶上绝路。虽然秦始皇时代有了徭税制度,但是秦始皇对于百姓的服劳役是有着很强的原则性的,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并不是后世史书上记录的那般不堪。

首先,秦始皇规定每个家庭只需要派出一位青壮年劳动力,就可以代替全家服劳役,而且吃住方面国家都有安排,在农民忙时节还可以有四十天的假期让他们回家农耕收粮。所以在秦始皇执政的秦朝,百姓虽然在生活上有比较大的压力,但是不至于走上绝路。但等到胡亥篡改始皇帝的遗诏,自己做了皇帝以后。开始大大提高了税收制度,在秦二世胡亥执政的时间,一年要征收700万徭役之巨,而当时,整个秦国才不过2000万人,男性有1000万左右,多达700万的男人都在给国家干活,这个时候帝国的老百姓吃饭都成了问题,面对这样残暴且能力远不及自己父亲的昏庸皇帝,老百姓在适当的机会当然会想到推翻他的统治。

胡亥

利益分配不均,贵族、遗臣与游士的联手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之外,导致秦朝国运如此短暂的原因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政治利益分配不均。虽然秦始皇知道第一时间妥善安排六国旧部,才能使得国家最终安定,但是他却忽略了另一群人。这群人的存在对新帝国的安稳,影响更为深远。他们就是原六国的旧贵族们。对于寻常百姓人家,谁主政对于他们而言都没有本质的不同,与他们而言,谁做皇帝他们都逃脱不了辛苦劳作,老实交粮纳税的义务。但对于贵族阶级们而言,往往因为江山易主旧王朝的覆灭,自己的好日子也终将到头,他们的命运与王朝休戚与共。

秦始皇在攻灭六国以后,没有想到妥善安排这些六国遗贵,他们势必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找到机会鼓动人心,以期待重新恢复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读书写字往往被士族大家垄断,平常百姓多半是文盲,这帮落魄的六国贵族虽然失去了尊贵的身份地位,但是他们都很有学识,讲话做事都极具鼓动性,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起一支忠于自己的队伍。这其中比如有项梁、项羽两叔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等。

韩信

除了原六国贵族是威胁秦朝统治的火种,战国时期大量存在的“游士”也是新帝国的威胁。这些人在纷乱的战争年代,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某得个一官半职,有的人甚至能够凭借着游说门客,还可以做到位极人臣,像张仪苏秦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随着秦帝国的铁蹄踏平六国国都那刻开始,他们靠着口才吃饭的路子一下子就被堵死了。这其中就比如有如张良、陈平、范增、韩信、张耳等。像这样一帮有才华有谋略的奇人,在平凡年代注定会成为芸芸众生,空有一身才华得不到施展,所以说战乱年代这帮人能安分才怪。等到战争的烽火席卷到他们身边,他们必然会投笔从戎,参与到声势浩荡的农民起义中来。试想这样的一帮人纠结在一块,秦朝能安稳?

经济上让广大人民没了活路(至少是活得不舒坦),政治上又让一群有本事的人没了盼头,这样的利益分配方式,哪个朝代都得亡。所以在这一系列的条件下,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间走向了覆灭!

相关文章